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组疾病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及血液因素如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功能异常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及不同类型特点诊断靠影像学和血管检查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分急性期和康复期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其主要病因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血管病变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腔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在某些诱因下,如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可导致血管闭塞。例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会逐渐阻塞颈动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心源性栓塞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阻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
2.血液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可导致血流缓慢,增加脑梗死发生风险。比如,脱水状态下血液浓缩,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液成分异常改变,使血液黏稠度升高。
凝血功能异常,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情况,可促使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进而引起脑梗死。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导致颅内压变化或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不同部位的脑梗死会有相应的局灶性症状。例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
2.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特点
脑血栓形成: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相对较缓,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常见于中老年人,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史。
脑栓塞:起病急骤,数秒至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多有心脏病史,如心房颤动等。
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临床症状较轻,可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一般预后较好。
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这是脑梗死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能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缺血病灶,尤其是脑干和小脑梗死灶的检出率更高。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介入治疗等特殊情况下使用。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通畅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血糖稳定在合适水平,减少高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高血脂患者需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控制血脂,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过量也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2.治疗
急性期治疗:
超早期(发病4.5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如使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以恢复脑血流。
对于不能溶栓的患者,可根据病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还可进行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如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保护神经细胞。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例如,通过运动疗法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通过言语训练改善患者的言语障碍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脑梗死发病率较高,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综合管理,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用药时需密切关注药物的代谢和不良反应,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同时,康复训练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也可发生,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脑梗死的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先天性血管畸形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等特殊治疗,但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在康复治疗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脑梗死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处理较为复杂。妊娠期女性的治疗需要兼顾胎儿和自身健康,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