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因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或红细胞丢失过多引发,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有遗传性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分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不同情况有相应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干细胞异常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若存在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干细胞遗传性疾病,会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例如范可尼贫血,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存在缺陷,不能正常生成足够的红细胞来维持机体正常需求。
病史影响: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接受化疗的患者,其造血干细胞可能受到损伤,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放射性物质会破坏造血干细胞的DNA等遗传物质,导致干细胞功能异常,进而使红细胞生成减少引发中度贫血。
2.造血微环境异常
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铁、维生素B??、叶酸等造血原料时,会影响造血微环境。比如长期素食者,如果膳食中不能保证足够的维生素B??摄入,维生素B??缺乏会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细胞的代谢,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
年龄与病史: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本身逐渐衰退,造血微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造血微环境异常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患有骨髓纤维化等疾病的患者,骨髓的正常结构被破坏,造血微环境改变,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进而引发中度贫血。
3.造血原料缺乏
铁缺乏:
年龄方面: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如果喂养不当,如奶粉中铁含量不足或添加辅食不及时,容易发生铁缺乏。儿童时期挑食、偏食也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
病史影响: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会影响铁的吸收,长期可导致铁缺乏性贫血。女性月经过多也会导致铁丢失增加,如果不能及时补充,会引起铁缺乏,进而影响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引发中度贫血。
维生素B??缺乏:
生活方式:严格素食者由于维生素B??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长期素食会导致维生素B??摄入不足。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也容易出现缺乏。
病史因素:患有恶性贫血的患者,体内存在内因子抗体,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从而导致维生素B??缺乏,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引发中度贫血。
叶酸缺乏:
年龄与生活方式:孕妇如果叶酸摄入不足,会影响胎儿的红细胞生成,同时自身也可能出现叶酸缺乏性贫血。长期酗酒者,酒精会干扰叶酸的代谢和吸收,导致叶酸缺乏,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病史情况:患有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叶酸消耗增加,如果不能及时补充,会引发叶酸缺乏,进而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出现中度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年龄与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在儿童时期就可能发病。例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儿由于红细胞膜的先天性缺陷,导致红细胞容易在脾脏等器官被破坏,红细胞寿命缩短,从而引发中度贫血。
性别影响:一般来说,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的遗传突变可能在不同个体中表现不同。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男性患者相对较多,因为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半合子更容易发病,女性携带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酶活性降低,当遇到氧化应激等情况时也可能引发溶血性贫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砷等,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例如长期在含有苯的环境中工作的人,苯会损伤红细胞膜等结构,使红细胞容易被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进而导致中度贫血。
病史与疾病因素: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攻击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感染某些病原体,如疟疾原虫感染人体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引发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导致中度贫血。
三、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
年龄与外伤因素:儿童活泼好动,容易发生外伤导致急性失血。例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导致的外伤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大且没有及时补充,会迅速引发急性失血性贫血,严重时可达到中度贫血程度。
性别与病史:女性月经过多是常见的急性失血原因之一,如果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过多且持续时间长,会导致红细胞丢失过多。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的患者,溃疡复发时可能导致急性失血,如胃溃疡患者血管破裂出血,短时间内失血量较多可引发中度贫血。
2.慢性失血性贫血
生活方式与疾病:长期痔疮出血的患者,由于慢性失血,铁等造血原料不断丢失,如果不能及时补充,会逐渐发展为慢性失血性贫血,导致中度贫血。
年龄与性别:老年人如果患有消化道肿瘤,可能出现慢性失血,如结肠癌患者肠道慢性出血,长期积累会导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引发中度贫血。女性除了月经过多外,子宫肌瘤导致的慢性失血也较为常见,长期失血会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