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遗传、病毒、化学物质、辐射等有关)、造血微环境异常(如骨髓纤维化,常见于中老年人,有贫血、脾大等表现)、造血原料缺乏(铁缺乏致缺铁性贫血,与摄入、吸收、丢失有关;维生素B??缺乏,与摄入、吸收、需求有关;叶酸缺乏,与摄入、吸收、需求有关)。红细胞破坏过多中红细胞自身异常有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酶异常(如G-6-PD缺乏症)、血红蛋白异常(如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外部异常有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非免疫性因素(机械性、化学物理因素)。红细胞丢失过多包括急性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起病急,有休克表现)、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慢性胃肠道出血等,起病隐匿,逐渐出现贫血症状)。
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可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例如,骨髓纤维化时,骨髓被纤维组织替代,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常见于中老年人,起病隐匿,患者可逐渐出现贫血、脾大等表现。
造血原料缺乏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铁缺乏可导致缺铁性贫血。铁摄入不足常见于婴幼儿喂养不当(如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青少年偏食等;铁吸收障碍可见于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腹泻等);铁丢失过多常见于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咯血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婴幼儿和育龄期女性更为常见。
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参与DNA合成,缺乏时会影响红细胞的成熟。维生素B??摄入不足多见于素食者;吸收障碍常见于胃肠道疾病(如恶性贫血患者存在内因子缺乏,影响维生素B??吸收)、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妊娠期女性对维生素B??需求增加,若摄入不足易发生缺乏。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是老年人、素食者及胃肠道疾病患者。
叶酸缺乏:叶酸也是参与DNA合成的重要物质。叶酸摄入不足可见于营养不良、长期酗酒等;吸收不良常见于小肠疾病(如小肠切除术后、短肠综合征等);需要量增加可见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及某些疾病状态(如恶性肿瘤、溶血性贫血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妊娠期女性和酗酒者较为常见。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自身异常
红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先天性缺陷,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脾脏中易被破坏。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常有贫血、黄疸、脾大等表现。
红细胞酶异常: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患者体内缺乏G-6-PD,红细胞易受到氧化剂的损伤而破坏。男性多见,在食用蚕豆、服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或感染等情况下易诱发溶血。
血红蛋白异常:如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所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及东南亚等地的人群,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常见,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重型患者常在婴幼儿期发病,生长发育迟缓。
红细胞外部异常
免疫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冷抗体型可见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感染性疾病或某些恶性肿瘤患者。患者常有贫血、黄疸等表现,Coombs试验阳性。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甲基多巴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用药后可迅速或缓慢出现溶血表现。
非免疫性因素:
机械性因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网,红细胞通过时被机械性损伤而破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情严重,常伴有原发病的表现。
化学、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肼、蛇毒等,物理因素如大面积烧伤、人造心脏瓣膜等,可直接损伤红细胞导致溶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明确的接触相关物质或暴露于相关因素的病史。
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消化道大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等)、宫外孕破裂等,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导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引起贫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取决于具体的出血原因,起病急,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慢性失血:长期小量失血,如月经过多(多见于育龄期女性,由于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原因)、慢性胃肠道出血(如消化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咯血(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等,长期丢失红细胞,机体通过代偿机制仍可维持一段时间,但长期积累可导致缺铁性贫血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有慢性失血病因的人群常见,起病隐匿,患者逐渐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头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