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贫血的原因包括胎儿期失血(胎盘出血、脐带异常)、分娩时失血(胎盘娩出后出血、采血过多)、生后红细胞破坏过多(免疫性溶血、非免疫性溶血)、生后红细胞生成不足(造血物质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一、胎儿期失血
1.胎盘出血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胎盘出血是新生儿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双胎妊娠时,胎盘血管吻合可导致血液从一个胎儿流向另一个胎儿,发生失血情况。在单绒毛膜双胎中,动脉-静脉吻合可能使血液从供血儿流向受血儿,供血儿会出现贫血等情况。
胎盘早剥也是导致胎儿期失血的原因,胎盘早剥时,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发生剥离,会引起胎儿出血,进而造成新生儿贫血。胎盘早剥的发生可能与孕妇外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使子宫螺旋小动脉痉挛,影响胎盘血供,增加胎盘早剥风险。
2.脐带异常
脐带帆状附着时,脐带血管通过胎膜到达胎盘,若血管跨过宫颈内口,形成前置血管,在分娩过程中前置血管破裂可导致胎儿失血。脐带脱垂时,脐带脱出于宫颈口外甚至阴道外,可导致胎儿血液循环受阻,引起胎儿失血,进而造成新生儿贫血。脐带脱垂多发生在胎位异常(如臀位、横位)、胎先露未衔接、羊水过多等情况时,胎位异常会使胎先露与骨盆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容易导致脐带脱垂。
二、分娩时失血
1.胎盘娩出后出血
胎盘滞留、胎盘残留等情况会导致产后出血,进而引起新生儿失血。胎盘滞留是指胎盘未能按时娩出,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胎盘残留则是部分胎盘组织留在子宫内,影响子宫正常收缩,引起出血。产妇的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胎盘滞留和残留的常见原因之一,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精神过度紧张等都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剖宫产时若子宫切口止血不彻底,也会导致产后出血,进而影响新生儿的血容量,造成新生儿贫血。剖宫产手术中子宫切口的位置、大小以及产妇的凝血功能等因素都会影响子宫出血情况,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在剖宫产术后更容易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
2.采血过多
在新生儿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如果采血过多且未及时补充,可能导致新生儿贫血。例如一些先天性疾病的诊断需要多次采血进行相关检查,若采血总量超过新生儿自身的代偿能力,就会引起贫血。对于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其血容量相对较少,采血过多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因为早产儿的造血储备能力相对较弱。
三、生后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
1.免疫性溶血
ABO血型不合溶血: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ABO血型不合在新生儿溶血中较为常见,母亲O型血,父亲为A型、B型或AB型时,胎儿有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可能。例如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型血,胎儿为A型血的概率较高,此时胎儿容易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
Rh血型不合溶血:Rh阴性母亲首次妊娠时,若胎儿为Rh阳性,一般不会发生溶血,但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胎儿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亲产生抗Rh阳性抗体。当母亲再次妊娠且胎儿为Rh阳性时,抗Rh阳性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红细胞大量破坏。Rh血型不合溶血一般病情较重,因为母亲首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量较少,再次妊娠时抗体产生速度快且量多,对胎儿的影响更大。
2.非免疫性溶血
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参与红细胞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容易受到氧化物质的损伤而破坏。食用蚕豆等氧化性物质可诱发G-6-PD缺乏症患儿发生溶血。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若母亲携带相关基因,可能遗传给胎儿。
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红细胞膜先天性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患儿的红细胞膜存在异常,使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容易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这种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一定的发病概率。
四、生后红细胞生成不足
1.造血物质缺乏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新生儿铁储备不足且出生后摄入不足时容易发生铁缺乏性贫血。胎儿从母体获得铁主要在妊娠后期,孕晚期胎儿铁储备增加,若母亲孕期铁摄入不足,胎儿铁储备就会减少。新生儿出生后主要从母乳或配方奶中获取铁,若母乳中铁含量不足,且配方奶中铁强化不够,就容易导致新生儿铁缺乏。早产儿体内铁储备更少,出生后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增加,更容易发生铁缺乏性贫血。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母亲孕期维生素B??和叶酸摄入不足,会影响胎儿体内维生素的储备。新生儿出生后若喂养不当,如纯母乳喂养且母亲维生素摄入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B??和叶酸的辅食,就会导致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维生素B??参与DNA合成,叶酸也参与核苷酸代谢,缺乏时红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红细胞体积增大,出现巨幼细胞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感染: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影响新生儿骨髓造血功能。例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感染,当发生严重感染时,感染毒素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微环境,影响造血功能。
先天性骨髓异常增生:如范可尼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存在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均减少。范可尼贫血患儿除了贫血外,还可能伴有发育畸形等表现,其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存在染色体不稳定等异常情况,影响正常造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