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三类。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包括造血干细胞异常(不同年龄因遗传、疾病等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造血微环境异常(不同年龄因衰老、射线、疾病等致造血微环境受损影响红细胞生成)、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不同年龄因营养因素致铁、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影响红细胞生成);溶血性贫血中红细胞自身异常有遗传性(不同年龄因基因等致红细胞形态或酶异常)和获得性(各年龄因自身免疫等致红细胞自身异常),红细胞外部异常有机械性(各年龄因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致红细胞机械性破坏)、化学物理感染等因素(各年龄因误服毒物、接触化学物质、高温、感染等致红细胞破坏增多);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各年龄因外伤等致大量失血)和慢性失血(各年龄因肠道寄生虫、子宫肌瘤、消化道肿瘤等致慢性失血)。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造血干细胞异常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造血干细胞功能可能因遗传等因素出现异常,例如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在婴幼儿或儿童期被发现,由于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成人也可能因基因突变等原因出现造血干细胞异常相关的贫血,如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的发病诱因可能不同,青壮年可能与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老年人可能与机体衰老导致的干细胞功能衰退等有关。
疾病因素: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占据骨髓空间,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红细胞生成减少,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白血病相对常见类型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成人白血病类型多样,如急性髓系白血病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异常,产生形态和功能异常的红细胞,导致贫血。
2.造血微环境异常
年龄与生活方式:老年人骨髓基质细胞功能衰退,影响造血微环境,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长期接触射线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射线会损伤骨髓的造血微环境,儿童如果因医疗检查等不合理接触射线可能影响造血,成人长期从事辐射相关工作防护不当也会导致造血微环境受损,影响红细胞生成。
疾病因素:骨髓纤维化患者,骨髓内纤维组织增生,破坏了正常的造血微环境,使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受到阻碍,红细胞生成减少,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中老年相对多见,其骨髓穿刺常出现干抽现象。
3.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
营养因素
铁缺乏: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如果铁摄入不足,如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缺铁,或人工喂养的婴儿配方奶中铁含量不足等情况,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青少年如果存在挑食、节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育龄期女性由于月经失血等原因,若铁补充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老年人胃肠道吸收功能减退,且可能存在慢性疾病导致铁利用障碍,也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长期素食的人群,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可能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孕妇如果缺乏叶酸,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也出现相关贫血风险。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容易发生巨幼细胞贫血,表现为红细胞生成减少,出现中度贫血等情况。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自身异常
遗传性因素
年龄与疾病类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多在儿童期发病,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容易在脾脏被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蚕豆病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男性患者相对多见,儿童期发病者可能因食用蚕豆等诱因发病,成人也可因接触氧化性物质等诱因发病。
获得性因素:成人可能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红细胞自身异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各年龄均可发病,老年人可能因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导致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而发病。
2.红细胞外部异常
机械性因素:心瓣膜病患者,尤其是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由于红细胞通过异常的心脏瓣膜等机械结构时受到损伤,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果存在异常的血流通道,也可能引起红细胞机械性破坏,导致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可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各年龄均可发生,DIC在产科并发症、感染等情况下易发生,如羊水栓塞时可引发DIC,导致红细胞在微血管内破坏。
化学、物理、感染等因素:儿童如果误服有毒物质,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成人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砷等,可引起溶血性贫血。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长时间暴露于高温可能导致红细胞损伤。感染因素中,如疟疾感染,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各年龄均可感染疟原虫发病,儿童感染后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中度贫血等情况。
三、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
年龄与外伤情况:儿童可能因意外创伤导致急性失血,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大量失血后如果未及时救治,可能发展为中度贫血。成人因外伤如工伤、交通事故等导致急性失血较为常见,不同年龄的成人受伤风险不同,青壮年从事高危工作时受伤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原因轻微外伤也可能导致较严重失血。
2.慢性失血
年龄与疾病: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如钩虫感染,可导致慢性失血,影响红细胞的补充,引起贫血。女性子宫肌瘤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女性,长期月经过多导致慢性失血,引起缺铁性贫血等,进而可能发展为中度贫血。老年人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可导致慢性失血,由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等因素,肿瘤症状可能不典型,慢性失血容易被忽视,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出现中度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