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病因主要分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三类。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包括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微环境异常(如骨髓纤维化)、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红细胞自身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外部异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包括急性失血(如外伤、手术)和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胃肠道慢性出血)。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一)造血干细胞异常
1.年龄因素:儿童时期造血干细胞相关疾病可能因遗传等因素影响其正常功能,如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发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等导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使得红细胞生成受限。
2.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例如长期处于高辐射环境的人群,辐射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的DNA,导致其增殖分化能力下降,进而影响红细胞生成。
3.病史: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在接受放化疗后,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使其再生能力降低,引起红细胞生成不足。
常见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均减少。
(二)造血微环境异常
1.年龄因素:老年人造血微环境可能出现生理性衰退,骨髓基质细胞功能下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2.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维生素B??、叶酸等造血原料相关的营养物质,会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细胞的代谢和功能,从而影响红细胞生成。例如长期素食且未补充足够维生素B??的人群,易出现造血微环境异常相关的贫血。
3.病史: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可能攻击骨髓的造血微环境,破坏骨髓基质细胞等,影响红细胞生成。
骨髓纤维化可导致造血微环境破坏,正常骨髓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
(三)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1.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若喂养不当,如婴儿单纯母乳喂养且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维生素B??、叶酸等的辅食,易出现造血原料不足。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下降,也容易导致造血原料缺乏。
2.生活方式:长期酗酒的人,酒精会影响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影响铁的吸收利用,还可能干扰叶酸和维生素B??的代谢,导致造血原料不足。
3.病史: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由于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同时影响铁的利用,导致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体内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生成受影响;巨幼细胞贫血多因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影响DNA合成,导致红细胞核发育障碍,细胞分裂减慢,红细胞生成减少。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
1.年龄因素:新生儿时期,由于红细胞膜结构或酶的先天性缺陷较易发生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部分患儿在新生儿期即可出现黄疸等溶血性表现。
2.生活方式: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诱发红细胞自身异常相关的溶血,如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患者,服用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后易发生急性溶血。
3.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变形能力降低,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易被破坏;G-6-PD缺乏症是由于G-6-PD基因缺陷,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易被氧化损伤而溶血。
(二)红细胞外部异常
1.年龄因素:儿童期感染某些病毒(如EB病毒)可能引发溶血性贫血,病毒感染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针对红细胞的免疫反应,破坏红细胞。
2.生活方式:被某些蛇毒、蜂毒等毒素咬伤后,毒素可直接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性贫血。
3.病史:患有恶性疟疾的患者,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寄生繁殖,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可导致输入的红细胞被受血者体内的抗体快速破坏,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机械性溶血性贫血可因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在通过异常的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坏增多。
三、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一)急性失血
1.年龄因素:儿童外伤导致的急性失血相对常见,如车祸等意外事故造成的大量出血,儿童由于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意外失血。
2.生活方式:剧烈运动后发生的内脏器官破裂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如剧烈运动导致的脾脏破裂等。
3.病史: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可能因溃疡面血管破裂发生急性大量失血;有动脉瘤破裂病史的患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急性失血。
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大血管破裂可导致短时间内大量红细胞丢失,引起失血性贫血。
(二)慢性失血
1.年龄因素:老年人胃肠道肿瘤导致的慢性失血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增加,肿瘤侵蚀血管引起慢性少量出血。
2.生活方式:长期月经量大的女性,由于每月月经失血,若失血量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可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
3.病史:有痔疮病史的患者,长期痔疮出血可导致慢性失血;有钩虫感染病史的患者,钩虫吸附在肠道黏膜上吸血,导致慢性失血。
如月经过多、消化道慢性出血(如胃溃疡、结肠息肉等引起的慢性失血)等,长期慢性失血使机体丢失大量红细胞,引起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