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需从病情观察、一般护理、营养支持、康复护理及并发症预防与护理等方面着手,病情观察要关注意识状态、神经系统体征和生命体征,一般护理包括体位、呼吸道、皮肤护理,营养支持要评估制定饮食计划及鼻饲护理,康复护理要早期介入和训练指导,并发症预防与护理涵盖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且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护理要点。
一、病情观察要点
1.意识状态:密切观察脑梗死患者的意识水平,如嗜睡、昏睡、昏迷等变化。意识状态的改变可能提示病情进展,不同年龄的脑梗死患者对意识变化的耐受和表现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对轻度意识改变反应不敏感,儿童脑梗死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意识变化需高度重视。例如,通过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进行评估,记录患者的睁眼、语言、运动反应得分,年龄较小的儿童有其对应的儿童版GCS评分标准,以此动态监测意识状态变化。
2.神经系统体征:观察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肌张力等情况。如肢体肌力的变化,可通过让患者抬举肢体、握拳等动作评估。不同年龄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基础不同,儿童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需结合其正常发育水平,成人则依据日常活动能力来判断。同时注意有无面瘫、吞咽困难等情况,吞咽困难可能导致误吸,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需密切关注,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吞咽功能可能随年龄退化,发生脑梗死时更易出现误吸风险。
3.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脑梗死患者可能因中枢性发热或肺部感染等出现体温异常,血压的波动也需关注,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可能影响脑灌注。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压变化对病情影响更显著,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更需精细调控。脉搏和呼吸的频率、节律也需留意,呼吸节律异常可能提示脑干受累等严重情况。
二、一般护理要点
1.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体位,如平卧位或床头抬高30°左右的半卧位。平卧位时头部不宜过高,以免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半卧位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对于有颅内压增高风险的患者尤其重要。对于儿童脑梗死患者,体位护理需考虑其骨骼、肌肉等发育情况,避免因体位不当影响肢体发育和血液循环。
2.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吸痰。脑梗死患者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易积聚,导致肺部感染。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可促进痰液排出,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都需注意操作的轻柔性,老年患者皮肤、骨骼相对脆弱,儿童患者骨骼等更娇嫩,避免因拍背等操作造成损伤。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浓度,低龄儿童吸氧需严格控制氧浓度,避免氧中毒等情况。
3.皮肤护理:定时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需注意骨隆突处的护理,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部位。不同年龄患者皮肤特点不同,儿童皮肤薄嫩,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弹性差,在进行皮肤护理时需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如选择合适的体位垫、保持皮肤清洁的频率和方法等。定期评估皮肤状况,一旦发现皮肤发红等早期压疮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使用减压贴等。
三、营养支持要点
1.饮食评估与计划: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选择糊状或易吞咽的食物,必要时给予鼻饲营养。儿童脑梗死患者的营养支持需根据其年龄、体重等计算合适的营养摄入量,保证生长发育需求。老年患者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需兼顾血糖控制,制定低糖、高蛋白等合适的饮食方案。通过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评分等工具,如NRS-2002评分,来确定营养支持的强度和方式。
2.鼻饲护理(如有):若进行鼻饲,需注意鼻饲液的温度、速度和量。鼻饲液温度应接近体温,一般38-40℃左右,速度不宜过快,每次鼻饲量不宜过多,通常200-300ml左右,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对于儿童鼻饲患者,更要精确控制鼻饲的相关参数,密切观察患者鼻饲后的反应,如有无腹胀、呕吐等情况,防止误吸等并发症发生。
四、康复护理要点
1.早期康复介入: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护理,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早期康复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儿童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根据其神经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激发儿童的康复积极性。成人患者则可根据肢体功能受损程度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肢体肌力训练等。
2.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如肢体的主动运动、平衡训练等。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强度需适中,结合其身体耐受程度调整;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训练困难产生抵触情绪,家长需在旁协助和鼓励。
五、并发症预防与护理要点
1.肺部感染预防与护理:除呼吸道护理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吸痰时的无菌操作等。对于长期卧床的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是常见并发症,需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细菌滋生。老年患者口腔自洁能力差,更需注重口腔护理频率,儿童患者口腔护理也需轻柔进行。
2.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活动,必要时使用抗血栓stockings等。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高危患者,可进行下肢静脉超声监测。老年患者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较高,儿童患者虽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需注意观察肢体肿胀、疼痛等情况,及时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
3.泌尿系统感染预防与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管(如需)。留置尿管的患者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尿管护理,定期更换尿袋等。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在尿管护理时都要注意避免感染,老年患者皮肤、尿道黏膜相对脆弱,儿童患者尿管护理更需轻柔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