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分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三类。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遗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接触等有关)、造血微环境异常(如骨髓纤维化、年龄增长致骨髓微环境退行性变、自身免疫病累及等)、造血原料缺乏(铁缺乏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致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因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致红细胞易破坏)、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非免疫性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丢失过多包括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短时间大量失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月经过多、慢性胃肠道失血等持续丢失红细胞)。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原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所致,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抗肿瘤药物等)接触有关。对于儿童来说,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如范可尼贫血)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儿童患病风险较高;在成年人中,长期接触化学毒物或接受放化疗的人群,造血干祖细胞受影响的概率增加。
相关机制:造血干祖细胞异常会导致其增殖、分化能力下降,进而使红细胞生成减少。正常情况下,造血干祖细胞能够有序地增殖分化为各系血细胞,当出现异常时,这种有序的过程被打乱,红细胞生成数量不足。
2.造血微环境异常
原因: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可引起贫血,如骨髓纤维化,其病因可能与某些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有关,也可见于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情况。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髓微环境可能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影响造血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骨髓微环境时,也会导致造血微环境异常,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可能攻击骨髓基质细胞等微环境成分,影响红细胞生成。
相关机制:骨髓微环境是造血干细胞生存、增殖和分化的场所,其中的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对造血干细胞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当造血微环境异常时,会干扰造血干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3.造血原料缺乏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铁缺乏可导致缺铁性贫血。铁摄入不足常见于婴幼儿喂养不当,如婴幼儿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青少年挑食、节食也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等情况会使铁需求增加,若补充不足则易发生铁缺乏。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铁逐渐耗尽,若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就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是DNA合成过程中必需的辅酶,缺乏时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缺乏的原因包括摄入不足(长期素食者易缺乏)、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影响维生素B??吸收,如恶性贫血患者因胃黏膜壁细胞分泌内因子不足导致维生素B??吸收障碍);叶酸缺乏的原因有摄入不足(多见于营养不良、长期酗酒者)、需要量增加(如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叶酸需要量增加,若补充不足易缺乏)、药物影响(如一些抗癫痫药物可干扰叶酸代谢)。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原因: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异常,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容易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其发病与遗传的膜蛋白基因缺陷直接相关。
相关机制:正常红细胞膜具有稳定的结构和功能,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变形能力。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膜存在缺陷,使其在通过脾脏等器官时,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从而引起溶血性贫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原因:
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见于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可引起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
非免疫性因素:机械性溶血性贫血,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可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由于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条索,红细胞通过时被机械性损伤而破裂;化学物质、蛇毒、疟疾等也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例如某些化学毒物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使其稳定性下降,容易破裂。
三、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
原因: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消化道大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等)、宫外孕破裂出血等,这些情况会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导致红细胞数量急剧减少,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取决于外伤、疾病等具体情况,例如青壮年可能因外伤导致急性失血,而老年人可能因消化道溃疡等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引起大出血。
相关机制: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机体为了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会调整血液分布,但红细胞丢失后,无法及时补充,从而引起贫血。
2.慢性失血性贫血
原因:如月经过多(女性常见,由于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原因导致)、慢性胃肠道失血(如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痔疮出血等,这些慢性失血情况会持续丢失红细胞,机体长期处于铁缺乏等状态,逐渐发展为慢性失血性贫血。在女性中,尤其是有妇科疾病的女性,慢性失血性贫血较为常见;长期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也容易出现慢性失血性贫血。
相关机制:慢性失血时,铁等造血原料随着红细胞的丢失而丢失,若机体不能及时补充铁等原料,就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同时丢失的红细胞也会使循环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最终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