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中与贫血相关的关键指标有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可据此判断贫血类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还可结合铁代谢、维生素B??和叶酸相关检查及骨髓穿刺检查综合判断贫血原因,不同特殊人群贫血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婴幼儿多因喂养不当,妊娠期女性因血容量增加需铁量大,老年人因多种因素易贫血,需分别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血常规中与贫血相关的关键指标及意义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判断贫血最常用的指标。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为170~200g/L。不同年龄阶段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有所差异,这是因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对氧的需求不同,新生儿由于在宫内相对缺氧环境,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多,血红蛋白水平较高,随着出生后呼吸功能建立,氧供充足,血红蛋白逐渐下降至成人范围。如果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下限,提示可能存在贫血。例如,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新生儿低于145g/L(1~4个月)、低于130g/L(4~6个月)等就可考虑贫血。
(二)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也与贫血密切相关。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是(4.0~5.5)×1012/L,成年女性是(3.5~5.0)×1012/L,新生儿是(6.0~7.0)×1012/L。红细胞计数可反映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当发生贫血时,红细胞计数往往会相应改变。比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可能会降低,这是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
(三)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性红细胞比容正常范围是40%~50%,成年女性是37%~48%。它能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情况,对于贫血的诊断和分类有一定参考价值。例如,在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比容可能会降低,因为红细胞破坏增多,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相对减少。
二、根据血常规指标判断贫血的类型
(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此时红细胞体积较小,血红蛋白含量低。在血常规上表现为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缺铁性贫血在婴幼儿、儿童及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铁的需求量大,如果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如婴幼儿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育龄女性由于月经失血等原因,也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二)大细胞性贫血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引起。其血常规表现为MCV大于100fl,MCH大于32pg。维生素B??缺乏可能与摄入不足(如素食者长期不摄入动物性食物)、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影响维生素B??吸收)等有关;叶酸缺乏可能与摄入不足(如长期酗酒、营养不良)、需要量增加(如妊娠期女性叶酸需要量增加)等有关。
(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其中红细胞为正细胞正色素性;急性失血性贫血是由于短期内大量失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迅速减少,此时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血红蛋白含量也在正常范围内,但随着机体的代偿,红细胞参数可能会逐渐出现变化。例如,急性大失血后,早期血常规可能还未出现明显改变,随着时间推移,机体开始造血代偿,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参数的相应变化。
三、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贫血原因
(一)铁代谢相关检查
对于考虑缺铁性贫血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血清铁蛋白是反映机体铁储备的敏感指标,血清铁蛋白降低提示铁储备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早期。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也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表现。例如,血清铁蛋白小于12μg/L通常提示铁缺乏。
(二)维生素B??和叶酸相关检查
对于巨幼细胞贫血患者,需要检测血清维生素B??和叶酸水平。血清维生素B??小于75pmol/L提示维生素B??缺乏,血清叶酸小于6.8nmol/L提示叶酸缺乏。同时,还可以检查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三)骨髓穿刺检查
在一些复杂的贫血情况中,骨髓穿刺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例如,对于怀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骨髓疾病导致的贫血,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等变化,有助于明确贫血的原因。不同年龄阶段进行骨髓穿刺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进行骨髓穿刺时要更加谨慎,操作需轻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减少患儿的痛苦。
四、特殊人群贫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贫血较为常见,原因多与喂养不当有关。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铁含量相对不足,如果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家长要注意及时添加辅食,如含铁米粉、蛋黄、瘦肉泥等。同时,要关注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贫血并及时干预。
(二)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对铁的需求量增大,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除了饮食中增加铁的摄入外,还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若发现贫血要及时补充铁剂等。但在补充铁剂时要注意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等问题,尽量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铁剂,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老年人
老年人贫血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造血功能减退、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导致的贫血。慢性肾病患者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容易发生肾性贫血。老年人在进行贫血相关检查时要全面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治疗贫血的同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对于肾性贫血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