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分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红细胞自身异常、红细胞外部异常)、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慢性失血)三类其调理方法有饮食调理(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和叶酸、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并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及针对特殊人群(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的调理注意事项(孕妇定期产检合理调理、婴幼儿保证营养辅食添加恰当、老年人注意饮食易消化营养均衡定期体检治基础病)。
一、贫血的引起原因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受损,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则是由遗传因素引起造血干祖细胞有缺陷。
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祖细胞的功能,使红细胞生成减少。
2.造血微环境异常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可引起贫血,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中的纤维组织增生,破坏了正常的骨髓造血微环境,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维生素缺乏也会影响造血微环境,如维生素B??缺乏,会导致DNA合成障碍,影响造血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进而引起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缺乏同样会引起DNA合成异常,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铁缺乏是最常见的造血原料不足原因。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铁摄入不足(如长期素食、节食等)、铁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像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影响铁的吸收)或铁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都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B?缺乏可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铁粒幼细胞贫血等。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自身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膜有缺陷,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通过脾脏等器官时容易被破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患者的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弱,在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感染等诱因下,红细胞容易被破坏,发生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外部异常
免疫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溶血。
机械性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在通过有病变的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裂。
(三)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
外伤导致的大量出血,如车祸、外伤造成的肝脾破裂等,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
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等,会导致红细胞大量丢失。
2.慢性失血
长期月经过多是女性慢性失血性贫血的常见原因,由于子宫内膜脱落过多,导致铁丢失增加。
慢性消化道出血,如肠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引起的长期少量出血,铁不断丢失,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
二、贫血的调理方法
(一)饮食调理
1.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铁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等),每100克猪肝中铁含量可达22.6毫克;红色肉类(如牛肉、猪肉等),牛肉每100克含铁约2.8毫克;豆类(如黑豆、红豆等),黑豆每100克含铁约7毫克左右。同时,要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因为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如橙子、柠檬、猕猴桃等,在吃富含铁食物的同时吃这些水果,能提高铁的吸收率。
2.补充富含维生素B??和叶酸的食物
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有肉类(如牛肉、羊肉等)、蛋类、奶制品等。叶酸丰富的食物有绿叶蔬菜(如菠菜、苋菜等)、豆类、全麦产品等。对于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应保证这类食物的充足摄入。
3.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常见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奶类等。例如,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每天吃1-2个鸡蛋可以为身体补充蛋白质。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保证充足睡眠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造血功能的恢复。成年人一般需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相对更长,新生儿可能需要16-20小时左右。充足的睡眠可以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造血系统正常工作。
2.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例如,成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儿童可以进行跳绳、踢毽子等户外活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疲劳。运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助于改善贫血状况。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调理注意事项
1.孕妇
孕妇对铁的需求量增加,除了饮食上要保证充足的铁摄入外,还需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血常规,及时发现贫血情况。如果发生贫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调理,必要时可能需要补充铁剂等,但要注意铁剂的选择和使用要谨慎,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孕妇身体负担较重,过度劳累可能会加重贫血。
2.婴幼儿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需求高,容易发生贫血。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保证自身营养充足,以通过乳汁为婴儿提供足够的营养。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含铁丰富且适合婴幼儿的配方奶粉。添加辅食时,要逐渐引入富含铁、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如强化铁的米粉、动物肝脏泥等,但要注意辅食添加的顺序和量,避免引起消化不良。同时,要注意婴幼儿的保暖,预防感染,因为感染也可能加重贫血。
3.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造血功能下降等原因容易发生贫血。在饮食调理上,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保证营养均衡。可以多吃一些易消化的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的食物。同时,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贫血等健康问题,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理。如果老年人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导致贫血加重或影响贫血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