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综合征,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丢失过多性贫血,有一般及各系统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补充造血原料,不同人群有各自贫血特点及注意事项如儿童需合理喂养、孕妇要均衡饮食产检、老年人关注基础疾病治疗。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在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分类
按红细胞形态分类
大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0fl,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因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影响红细胞发育成熟。例如,长期素食且未补充足够叶酸和维生素B??的人群易患巨幼细胞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MCV80-100fl,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全血细胞减少;急性失血性贫血则是因为外伤或疾病等原因导致大量失血,短期内红细胞丢失过多。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多因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引起。比如,婴幼儿如果辅食添加不及时,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胃肠道慢性失血患者也可能因铁丢失过多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生成减少。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有家族遗传史,患者从幼年起就可能出现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等表现。
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基质细胞受损、骨髓纤维化等可影响造血微环境,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纤维化患者的骨髓被纤维组织取代,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除了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外,巨幼细胞贫血是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缺乏还可影响神经髓鞘合成,导致神经精神症状。例如,长期酗酒者可能因营养不良导致维生素B??吸收障碍,进而引发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呈球形,易在脾脏被破坏。患者多有家族史,幼年时可能就出现贫血、黄疸等表现。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使用某些药物后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等,短时间内红细胞大量丢失,导致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慢性失血(如胃溃疡、肠道肿瘤等),长期慢性失血,铁丢失过多,若未及时补充铁剂,可发展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可通过观察甲床、口唇、睑结膜等部位判断。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是由于贫血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引起的。
各系统表现
呼吸系统:活动后心悸、气短较为常见,严重贫血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贫血导致机体缺氧,呼吸中枢受到刺激,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
循环系统:贫血时心脏为了代偿缺氧,会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长期贫血可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例如,儿童长期重度贫血可能影响心脏发育,导致心功能不全。
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胃肠道缺氧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这些不适表现。
神经系统:小儿贫血时易出现哭闹不安,因为小儿神经系统对缺氧较为敏感。成人则可能出现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贫血的诊断
病史采集: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家族史、基础疾病史、用药史等。例如,孕妇需要询问孕期营养情况,儿童要询问喂养史等。
体格检查:除了观察皮肤黏膜苍白等一般体征外,还需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如检查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以辅助判断贫血的原因。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溶血性贫血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初步检查,可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MCV、MCHC等指标,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不明原因的贫血,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情况、细胞形态等,有助于明确贫血的发病机制。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穿刺可见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
病因检查:根据初步诊断线索进一步进行相关病因检查。如缺铁性贫血需要检测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巨幼细胞贫血需要检测叶酸、维生素B??水平等;溶血性贫血需要检测胆红素、Coombs试验等。
贫血的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这是治疗贫血的关键。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需要去除缺铁的病因,如治疗消化道溃疡、调整月经异常等;溶血性贫血患者需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补充造血原料
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可选择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等),同时可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但要注意避免与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如浓茶等)同时食用。
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叶酸缺乏者口服叶酸即可,维生素B??缺乏者除口服外,还可能需要肌内注射补充。
不同人群贫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需求大,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家长要注意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儿童摄入足够的铁、叶酸、维生素B??等营养物质。同时,儿童患溶血性贫血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容易发生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孕妇要注意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铁剂和叶酸等。在孕期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贫血问题,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贫血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造血功能减退、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导致的贫血。老年人在治疗贫血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慢性肾病患者导致的肾性贫血,可能需要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与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