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先天性如范可尼贫血、获得性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如骨髓纤维化、造血调节因子异常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铁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有红细胞内在异常(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红细胞外在异常(免疫性因素、血管性因素、生物因素、化学物理因素);失血性贫血分急性失血性贫血(短时间大量失血)和慢性失血性贫血(长期反复小量失血致缺铁性贫血),不同人群贫血原因不同,需针对性预防处理。
先天性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如范可尼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存在DNA修复机制缺陷,导致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生成减少。
获得性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种因素如化学物质(苯及其衍生物)、放射线、病毒感染等可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使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例如,长期接触苯的工人,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明显增加;部分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可直接抑制造血干细胞或通过免疫机制损伤造血干细胞。
造血微环境异常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如骨髓纤维化,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病因不明,可能与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有关,导致骨髓中纤维组织增生,取代正常造血组织,影响造血微环境,使红细胞生成减少;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可由某些恶性肿瘤转移、放射性损伤等引起,同样破坏骨髓基质细胞及造血微环境,影响红细胞生成。
造血调节因子异常:一些细胞因子缺乏或异常可影响红细胞生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肾脏实质受损,EPO分泌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肾性贫血;某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抑制EPO生成或作用的因子,也可导致贫血。
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铁缺乏可分为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和丢失过多。婴幼儿、青少年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增加,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导致缺铁;胃肠道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痔疮出血等)可导致铁丢失过多,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生成不足。
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是DNA合成过程中重要的辅酶,缺乏时DNA合成障碍,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缺乏的原因包括摄入不足(长期偏食、酗酒等)、需要量增加(妊娠、哺乳期妇女)、吸收障碍(小肠疾病等);维生素B??缺乏除摄入不足外,还与内因子缺乏(常见于恶性贫血)、肠道吸收不良等有关,例如恶性贫血患者由于胃黏膜萎缩,内因子分泌缺乏,影响维生素B??吸收,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内在异常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脾脏中易被破坏,发生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患者G-6-PD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内磷酸戊糖途径代谢障碍,不能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正常水平,红细胞易被氧化损伤而破坏,在食用蚕豆、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诱因下,可诱发急性溶血。
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导致珠蛋白链不平衡,红细胞易被破坏。例如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使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β地中海贫血是β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β珠蛋白链合成障碍。
红细胞外在异常
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或补体,结合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如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体为IgG,可在37℃时发挥作用,与红细胞结合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体主要为IgM,在低温时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常见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之后。
血管性因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由于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红细胞通过时被机械性损伤而破裂,发生溶血。例如DIC时,凝血因子激活,微血栓形成,红细胞在通过狭窄的微血管时受到挤压、牵拉等机械损伤,导致红细胞破碎,引发溶血性贫血。
生物因素:某些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可直接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性贫血。例如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在红细胞内发育繁殖,破坏红细胞,导致疟疾患者出现贫血症状。
化学物理因素:大面积烧伤时,红细胞直接受到高温等物理因素损伤而破坏;某些化学物质(如苯肼、蛇毒等)可损伤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
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或内脏出血,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消化道大出血(胃溃疡大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等,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超出骨髓的代偿能力,导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引起贫血。例如,外伤导致的大量失血,机体来不及代偿,血红蛋白迅速下降,出现急性失血性贫血的相应症状。
慢性失血性贫血:长期反复小量失血,如慢性胃肠道失血(胃十二指肠溃疡、肠道肿瘤等)、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机体通过代偿机制可暂时维持血红蛋白水平,但长期积累可导致铁丢失过多,发展为缺铁性贫血。例如,一位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长期月经过多,逐渐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最终诊断为慢性失血性贫血继发缺铁性贫血。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发生贫血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婴幼儿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因造血原料不足引发贫血;育龄期女性由于月经失血,若不注意铁的补充,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脏病、恶性肿瘤等)导致造血原料利用障碍或红细胞生成减少;有化学物质接触史、放射性接触史或病毒感染史的人群,需警惕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或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要注意保证铁、叶酸、维生素B??等造血原料的充足供应,以预防贫血的发生;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常规,早期发现贫血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