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病因主要分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三类。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包括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微环境异常(如骨髓纤维化)、造血原料缺乏(铁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有红细胞内在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红细胞外在异常(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包含急性失血(外伤等致大量失血)、慢性失血(消化道慢性失血、月经过多等)。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1.造血干细胞异常
病因及机制: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使其增殖分化能力下降,进而使红细胞生成减少。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放射性物质等都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例如,长期接触苯的人群,苯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生成均减少。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如果存在先天性造血干细胞缺陷相关疾病,如范可尼贫血,多在儿童期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患儿从幼年时期就会出现红细胞生成不足的情况,表现为贫血、发育迟缓等。
2.造血微环境异常
病因及机制: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可影响红细胞生成。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内纤维组织增生,取代了正常的造血组织,导致造血微环境改变,红细胞生成受到抑制。另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骨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骨髓时,也会影响造血微环境,使红细胞生成减少。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中,如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工作环境,会增加造血微环境受损的风险,进而影响红细胞生成。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如果孕期造血微环境受到不良因素影响,也可能导致胎儿红细胞生成不足相关的贫血风险增加。
3.造血原料缺乏
铁缺乏:
病因及机制: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铁缺乏可导致缺铁性贫血。铁摄入不足常见于饮食中长期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如婴幼儿喂养不当,儿童及青少年挑食、偏食等;铁吸收障碍可见于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影响铁的吸收;铁丢失过多常见于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溃疡出血、月经过多等。例如,慢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长期铁丢失,若未及时补充,会逐渐出现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年龄性别: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如果铁摄入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育龄女性由于月经过多等原因,铁丢失增加,也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
病因及机制:维生素B??和叶酸是DNA合成过程中必需的辅酶,缺乏时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缺乏的原因包括摄入不足(如长期素食者)、吸收障碍(如恶性贫血患者因胃内因子缺乏影响维生素B??吸收);叶酸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摄入不足(如新鲜蔬菜烹饪过度破坏叶酸)、需要量增加(如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需要量增加)、吸收不良(如小肠疾病影响叶酸吸收)。例如,恶性贫血患者由于胃黏膜萎缩,内因子分泌减少,导致维生素B??吸收障碍,进而出现巨幼细胞贫血,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
年龄生活方式: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和消化功能下降,饮食中维生素B??和叶酸摄入不足的风险增加;长期酗酒者也易出现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因为酒精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病因及机制: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异常,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容易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研究发现,编码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使膜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红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从而引发溶血性贫血。
年龄性别: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时期发病者较多见,患儿从幼年起就可能出现贫血、黄疸等溶血性贫血的表现。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病因及机制:这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内G-6-PD缺乏,使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易被氧化损伤而破坏。当患者食用蚕豆或接触某些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时,可诱发急性溶血发作。例如,G-6-PD缺乏症患儿食用蚕豆后,体内会产生大量氧化性物质,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发生。
年龄性别:男性多见,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幼年男性,由于X连锁遗传特点,男性患儿发病风险较高。
2.红细胞外在异常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病因及机制: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在体温条件下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冷抗体型多由病毒感染等引起,寒冷条件下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溶血。
特殊人群: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低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女性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上可能有一定特点,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进而增加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病因及机制: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在这些疾病中,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红细胞通过时受到机械损伤而破裂溶血。例如DIC时,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红细胞在流经受损血管时被牵拉、破坏,导致贫血。
生活方式与病史:有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感染等的患者,易并发DIC等导致血管性溶血性贫血。长期处于高凝状态的人群,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的风险增加,在治疗基础疾病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是否出现溶血性贫血的情况。
三、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
病因及机制: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内脏器官破裂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导致红细胞丢失过多,机体来不及代偿,迅速出现贫血。例如,严重的车祸导致大量失血,患者短时间内红细胞丢失,血红蛋白浓度急剧下降,出现失血性贫血。
年龄特殊情况:儿童急性失血可能由外伤、消化道畸形出血等引起,由于儿童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急性失血后贫血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及时处理。
2.慢性失血
病因及机制:如消化道慢性失血,常见于消化道溃疡、肠道寄生虫病、消化道肿瘤等,长期少量失血,机体通过代偿可能初期无明显贫血表现,但长期积累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等。例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长期少量出血,铁丢失增加,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缺铁性贫血。
性别与生活方式:育龄女性慢性失血常见于月经过多,与女性生理周期有关;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慢性失血,这与个人的用药史和生活方式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