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病因主要包括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性贫血三类。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又分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如范可尼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微环境异常(如骨髓纤维化、慢性肾功能不全致肾性贫血)、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如铁缺乏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致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分红细胞内在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症、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外在异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机械性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分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外伤致内脏破裂出血、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和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消化道慢性失血、泌尿生殖道慢性失血)。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原因:
先天性因素,如范可尼贫血,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患者常伴有多种先天性畸形,如皮肤色素沉着、骨骼畸形等,从幼年时期就可能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其发病与遗传的造血干祖细胞相关基因变异有关。
后天获得性因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由化学因素(如苯及其衍生物、抗肿瘤化疗药物等)、物理因素(如长期接触辐射)、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等引起。化学物质可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导致造血功能衰竭,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包括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
2.造血微环境异常
原因:
骨髓基质细胞受损,如骨髓纤维化,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病因不明,可能与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有关;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可由某些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髓、慢性感染等引起。骨髓基质细胞被纤维组织取代,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患者会逐渐出现贫血,同时伴有肝脾肿大等表现。
造血调节因子异常,一些细胞因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可导致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脏实质受损,EPO生成减少,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从而出现肾性贫血。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影响造血微环境中相关调节因子的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患者除了贫血外,还会有畏寒、乏力、反应迟钝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3.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
原因: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男性铁缺乏的常见原因包括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出血、胃肠道肿瘤等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会使铁丢失过多,当铁的丢失量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此外,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障碍(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腹泻等)也会导致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进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出现贫血症状,患者可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表现,同时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参与DNA合成,缺乏时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男性维生素B??缺乏的原因可能是摄入不足,长期素食者容易缺乏维生素B??;也可能是吸收障碍,如恶性贫血患者因胃黏膜萎缩,内因子分泌缺乏,影响维生素B??吸收;还有一些胃肠道疾病,如回肠切除术后、克罗恩病等,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患者除贫血外,还可能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步态不稳等,这是因为维生素B??缺乏影响神经系统髓鞘合成。
叶酸缺乏,叶酸也是参与DNA合成的重要物质。叶酸缺乏的原因包括摄入不足,长期酗酒者可能存在叶酸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如小肠疾病(如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某些药物(如甲氨蝶呤等)影响叶酸吸收;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哺乳期男性以及一些溶血性贫血患者等,叶酸需要量增加,如果补充不足就会导致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表现为贫血,同时可能有舌炎等表现。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
1.红细胞内在异常
原因: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异常,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脾脏中容易被破坏。患者自幼可能出现贫血、黄疸和脾肿大,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增多。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酶缺乏病。男性患者由于G-6-PD基因缺陷,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当受到氧化性物质(如某些药物、感染等)刺激时,容易发生溶血。患者可在服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或感染后出现急性溶血发作,表现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严重贫血、肝脾肿大进行性加重、黄疸等,且生长发育迟缓。
2.红细胞外在异常
原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男性患者可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因不明,继发性者可由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感染(如支原体肺炎)、某些药物(如甲基多巴等)引起。患者表现为贫血、黄疸,Coombs试验阳性。
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在这些疾病中,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网,红细胞通过时被牵拉、破坏,导致溶血发生,患者除贫血外,还可能有原发病的表现,如DIC患者有出血、休克等表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和肾功能损害等五联征。
其他因素,如机械性溶血性贫血,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由于人工瓣膜的机械作用,红细胞在通过时受到机械损伤而发生溶血;大面积烧伤患者,红细胞直接受到高温等因素损伤,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出现贫血等表现。
三、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
原因:
外伤,如严重的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的内脏破裂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短时间内大量失血,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就会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同时血红蛋白迅速降低。
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等,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导致红细胞数量急剧减少,引起贫血。患者可能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同时伴有贫血相关症状。
2.慢性失血性贫血
原因:
消化道慢性失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长期少量出血、胃肠道肿瘤慢性出血等,长期慢性失血会使铁丢失过多,逐渐发展为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急性失血症状,但长期存在贫血相关表现,如乏力、面色苍白等,同时粪便隐血试验可能呈阳性。
泌尿生殖道慢性失血,如肾小球肾炎伴血尿、尿路结石伴血尿、子宫肌瘤导致的月经增多等,长期慢性失血也会导致铁丢失,进而引起贫血。例如子宫肌瘤患者,由于月经量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出现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等,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肌瘤等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