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室性早搏是每分钟室性早搏次数大于五次,发生机制主要为心室肌细胞异常自律性增高等;常见病因有生理性因素(过度劳累等)和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等);临床表现有症状及体征;心电图特点是提前出现宽大畸形QRS波群等;诊断靠心电图等,鉴别需区分相关心律失常;治疗原则分无器质性心脏病(无症状等情况处理)和有器质性心脏病(针对基础病及早搏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生机制
频发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心室的过早搏动,每分钟室性早搏次数大于5次。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心室肌细胞的异常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或折返激动等,导致心室提前激动。
二、常见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健康人在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去除诱因后多可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肌电活动)、心肌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功能减退致电生理紊乱)等可致频发室性早搏。
2.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影响心脏电生理)、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改变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等也可诱发。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患者可感心悸、心跳暂停感,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心电图检查时发现。
(二)体征
听诊时心律不齐,早搏后有较长代偿间歇,早搏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四、心电图特点
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通常大于0.12秒。
2.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
3.代偿间歇完全,即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24小时心脏电活动,有助于评估早搏数量、形态及分布情况,对病情评估重要。
(二)鉴别诊断
需与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等心律失常鉴别,通过心电图上QRS波群形态、有无相关P波等特点区分。
六、治疗原则
(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需去除诱因(如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等);症状明显者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缓解症状,遵循循证医学安全性有效性原则。
(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
治疗针对基础心脏病,同时处理早搏。有明显症状者可选用适当抗心律失常药物,警惕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可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等有创方法,综合评估获益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频发室性早搏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需重视基础疾病治疗,用药严格遵循儿科原则,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二)老年人
老年人频发室性早搏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等,因肝肾功能减退,选药需考虑肝肾功能影响,关注整体身体状况和耐受性,加强治疗过程监测。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频发室性早搏需谨慎处理,评估对孕妇和胎儿影响,优先非药物干预(调整生活方式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