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即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按持续时间分阵发性、持续性等,按病因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危害有影响生活质量、增加血栓栓塞和心力衰竭风险,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治疗包括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不同人群表现及风险不同。
房颤的分类
按持续时间分类:
阵发性房颤: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可反复发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诱因常包括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
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转复后很快复发的房颤。
按病因分类:
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进而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引发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累及心房导致心房扩大等情况易引发房颤;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使心房负荷增加,也可引起房颤。
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一些没有明显心脏结构异常的情况也可导致房颤,比如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从而引发房颤;过度饮酒也可能导致房颤发生,酒精可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等。
房颤的危害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常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无法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影响睡眠质量等。
增加血栓栓塞风险:由于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时,就会导致脑栓塞(脑梗死),严重时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若血栓到达其他部位血管,也会引起相应部位的栓塞,如肠系膜动脉栓塞等,会出现剧烈腹痛等相应症状。
增加心力衰竭风险:长期房颤会使心脏功能逐渐受损,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而心力衰竭又会进一步加重房颤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房颤的诊断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最重要的手段,可发现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等典型房颤心电图表现。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能连续记录24-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阵发性房颤等发作不频繁的情况。
房颤的治疗
节律控制: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但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也可通过电复律的方法,即使用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心室率控制:通过药物控制房颤患者过快的心室率,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等,使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中度运动时心室率控制在110次/分左右。
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根据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来决定抗凝方案,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房颤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围绝经期)房颤的发生可能与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长期精神压力大等)的人群患房颤风险更高;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的人群是房颤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密切监测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