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等。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适度运动、避免不良刺激)和心理调节;药物治疗在非药物无效或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时考虑,药物选择依具体情况,儿童用药谨慎优先非药物;特殊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老年人兼顾基础病、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儿童多与生理因素有关、病理性需综合处理且药物用儿科原则,妊娠期女性谨慎用药、优先非药物,必须用药选对胎儿影响小的且严密监测。
非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一般建议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长期熬夜可能会影响心脏电生理稳定,增加早搏发生的风险。对于儿童,学龄前儿童需保证10-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9-11小时睡眠,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节律。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可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诱发早搏。例如,对于老年人,慢跑可能不太适合,可选择慢走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儿童则应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跳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
避免不良刺激:减少咖啡因、酒精的摄入。大量饮用咖啡或酒精后,其中的成分可能会刺激心脏,导致早搏发生。对于有早搏的人群,应限制咖啡每日摄入量不超过300mg,酒精则尽量避免饮用。
心理调节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会引发或加重早搏。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冥想每次可进行15-20分钟,每天1-2次;深呼吸则是缓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每次深呼吸10-15次,每天可进行多次。对于儿童,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紧张情绪,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药物治疗情况
适用情况:如果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早搏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例如,对于一些症状较明显的室性早搏患者。
药物种类: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普罗帕酮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早搏的类型、患者的基础疾病等由医生决定。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只有在病情非常严重且非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谨慎使用药物。
特殊人群早搏的治疗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早搏时,要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儿童:儿童早搏多与生理因素有关,如发热、剧烈运动后等。如果是生理因素引起的早搏,去除诱因后多可缓解。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早搏,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的早搏,需要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处理早搏问题,且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早搏时,要特别谨慎用药。非药物治疗是首先考虑的,如通过调整作息、保持心情舒畅等方式。如果必须用药,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