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梗阻型便秘是因盆底肌功能障碍等致粪便从直肠排出困难的综合征,与直肠肛管解剖结构异常、盆底肌功能障碍等相关,有排便困难、不尽感等表现,可通过肛门直肠指诊等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生物反馈治疗,非手术无效严重者可考虑手术,不同患者需据自身情况选合适处理方式。
解剖结构相关因素
直肠前突:多见于女性,由于直肠阴道隔薄弱,在排便时,直肠腔内高压导致直肠前壁向阴道方向突出,粪便积存在突出的腔内,从而引起排便困难。有研究表明,在女性慢性便秘患者中,直肠前突的发生率较高。
直肠内脱垂: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在排便时,脱垂的直肠黏膜阻塞肛管,阻碍粪便排出。
盆底肌功能障碍因素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导致盆底出口处梗阻。患者常有排便不尽感,需要用力排便,甚至用手辅助排便。
盆底痉挛综合征:盆底肌肉在排便时不能松弛,反而反常收缩,使得肛管直肠角变小,阻碍粪便通过。
临床表现
排便困难:患者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粪便排出费力,排便时间长,可长达数十分钟甚至更长。
排便不尽感:排便后仍感觉直肠内有粪便残留,需反复用力排便。
辅助排便行为:部分患者会采用手助排便的方式,如用手指抠挖肛门来帮助排便,或者在排便时用力按压腹部等。
诊断方法
肛门直肠指诊:可以了解肛管直肠的基本情况,如有无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等,还能感知盆底肌的紧张度等。
排粪造影:通过向直肠内注入造影剂,在患者排便时进行X线摄片,能够清晰显示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等解剖结构异常情况,是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重要方法之一。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检测肛管直肠的压力变化,有助于判断盆底肌的功能状态,如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肛管静息压和最大缩榨压增高。
结肠传输试验:可以了解整个结肠的传输功能,与出口梗阻型便秘相鉴别,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结肠传输试验多在正常范围。
治疗与预防
非手术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都适用,包括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一般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为25~35g;适量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2000ml;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女性患者,要特别注意孕期和产后的生活方式调整,孕期随着子宫增大可能会加重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症状,产后也需关注盆底肌功能恢复。
生物反馈治疗:适用于盆底肌功能障碍导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通过仪器反馈,让患者感知盆底肌的活动,学会正确的排便时盆底肌放松的方法,从而改善排便功能。一般需要持续一定疗程的治疗,对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都有一定效果,但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后再考虑是否采用此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可考虑手术。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把握。如直肠前突严重者可考虑直肠前突修补术等,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准确的诊断方法明确病情后,可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的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