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及治疗包括一般急救措施(体位监测、禁食补液)、病因治疗(针对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不同病因采取相应药物或治疗手段)、内镜治疗(对出血病灶采取注射、热凝、机械等止血方法)、介入治疗(血管造影及栓塞止血)、手术治疗(根据适应证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还有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的注意事项。
禁食与补液:暂禁食,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补液通路,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必要时输血。
病因治疗
消化性溃疡: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其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H+-K+-ATP酶来减少胃酸分泌,为溃疡愈合创造良好的酸性环境。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应用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如特利加压素等,能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还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对于适合的患者还可考虑内镜下治疗,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若病情严重,内科治疗无效,可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介入治疗。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使用PPI抑制胃酸分泌,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硫糖铝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形成保护膜,覆盖于溃疡或炎症部位,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上消化道肿瘤: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手术切除是有望根治的方法,但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肿瘤分期等。
内镜治疗
止血措施:对于内镜下发现的出血病灶,可采取多种止血方法,如注射止血(向出血血管周围注射肾上腺素盐水等)、热凝止血(如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等)、机械止血(如金属夹夹闭出血血管等)。例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套扎术可阻断血流,达到止血效果。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及栓塞:对于某些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经选择性血管造影找到出血部位后,可进行血管栓塞治疗,通过栓塞出血的血管来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手术治疗
适应证选择:经过积极内科治疗仍大量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内科治疗难以控制出血;明确为消化道肿瘤等需要手术切除的情况等。手术方式需根据病因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常存在多器官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补液时需注意心肺功能,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引起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或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及时处理。病因可能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感染等有关。在补液时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避免过度补液。内镜治疗等操作需在充分评估儿童耐受性的情况下进行,药物选择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上消化道出血需格外谨慎,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止血措施的选择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优先选择保守的内科治疗,内镜治疗需严格掌握时机和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