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其中控制心室率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哮喘患者慎用)和钙通道拮抗剂(注意对血压影响),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药物有Ⅰ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慎用)和Ⅲ类(长期使用需监测不良反应);非药物治疗有电复律(近期发作伴明显症状者可紧急电复律,超48小时需先抗凝)、导管消融(药物效果不佳或频繁发作且适合者可选,有复发概率和并发症风险)、左心耳封堵术(适合高栓塞风险且不适合长期抗凝、符合评分等条件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根据CHADS-VASc评分评估风险,≥相应分的患者需抗凝,药物有华法林(需频繁监测INR)和新型口服抗凝药(不需常规监测INR但有禁忌证等,老年患者需注意出血风险)。
一、药物治疗
1.控制心室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可通过抑制β受体,减慢房室传导,从而降低心室率,适用于大多数房颤患者,尤其适合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但对于哮喘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诱发哮喘发作;钙通道拮抗剂(地尔硫等)也可用于控制心室率,对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相对更安全,但需注意其对血压的影响,可能导致血压下降。
2.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药物:包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等),但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使用需谨慎,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等),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房颤,包括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的患者,但其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如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需定期监测肺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指标。
二、非药物治疗
1.电复律:适用于急性发作且伴有明显症状的房颤患者,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对于近期(48小时内)发生的房颤可紧急电复律,但若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需先抗凝治疗3周后再行电复律,以降低栓塞风险。
2.导管消融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频繁发作的房颤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可能是一线治疗选择之一,尤其是年轻、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通过导管找到异常的电活动病灶并进行消融,能有效减少房颤的发作,但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且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心包填塞等。
3.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有高栓塞风险且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可作为替代治疗。左心耳是房颤时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封堵左心耳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该手术适用于CHADS-VASc评分≥2分(男性)或≥3分(女性)且有抗凝禁忌或不耐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但需评估患者的左心耳解剖结构等情况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
三、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高,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根据CHADS-VASc评分来评估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或≥3分的女性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但需要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剂量,使其维持在合适范围(2-3);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不需要常规监测INR,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也有其特定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如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不适合使用某些新型口服抗凝药。对于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抗凝药物的出血风险,因为老年人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在使用抗凝药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黑便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