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常见心律失常由折返机制引起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各年龄段可发病患者突发突止心悸心率规则急性发作期可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或电复律缓解期需病因治疗并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预防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处理需谨慎要考虑各自特点。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什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主要与折返机制有关,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房室结等部位。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也可见于有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壮年相对多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患者可出现突发突止的心悸症状,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应对措施
(一)急性发作期的应对
1.刺激迷走神经
Valsalva动作: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可通过增加胸腔压力,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终止心动过速。但对于有青光眼、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应慎用。
按压颈动脉窦: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先按压一侧颈动脉窦,每次按压时间不超过10-15秒,若无效,间隔数秒后再按压另一侧,注意不能同时按压两侧颈动脉窦,以免引起脑缺血。
面部浸入冰水:让患者将面部浸入冰水中,通过刺激面部的冷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终止心动过速,但要注意避免患者因寒冷不适而发生意外。
2.药物治疗:可选用腺苷等药物,腺苷通过阻断房室结传导而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但需注意腺苷作用时间短暂,静脉注射时要快速推注。
3.电复律: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患者出现严重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时,可采用电复律治疗,通过发放电能终止心动过速,但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下进行,并且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二)缓解期的应对
1.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基础疾病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时机;对于冠心病患者,要积极改善心肌供血,控制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
2.预防发作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这些因素可能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例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长应根据年龄合理安排,儿童一般需要10-14小时,成年人7-9小时;保持情绪稳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缓解压力。
药物预防:对于发作频繁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预防发作,如普罗帕酮、维拉帕米等,但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三)特殊人群的应对
1.儿童患者: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处理需更加谨慎。在急性发作期,首先可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轻柔按摩颈动脉窦(要注意力度,因为儿童血管较细)、Valsalva动作(儿童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等。如果药物治疗,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心脏功能等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变化,因为儿童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在应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权衡利弊。例如,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急性发作期可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若无效再考虑药物或电复律等治疗,但电复律时要注意能量的选择,因为老年患者心脏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在缓解期,要更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同时预防发作的措施要更加个体化,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预防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