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的病理改变分酒精性与非酒精性,酒精性与长期大量饮酒相关,非酒精性与肥胖等代谢因素、遗传等有关,病因还包括营养、药物毒物等,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或有乏力等,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酒精性首要戒酒并调整饮食运动,非酒精性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为核心,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肝脏病理改变,并非独立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代谢性肝脏损伤表现。
二、分类
(一)酒精性脂肪肝
与长期大量饮酒密切相关,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干扰肝脏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主要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因素及遗传易感性有关,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代谢紊乱使脂质异常沉积于肝脏引发病变。
三、病因
(一)酒精性脂肪肝病因
长期大量饮酒(每日饮酒量男性超过40克酒精、女性超过20克酒精,持续5年以上),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内蓄积。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
1.肥胖因素:超重或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含量过高,脂肪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增多,超出肝脏代谢能力,进而沉积于肝脏。
2.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糖脂代谢紊乱,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均可使脂质在肝脏堆积。
3.营养因素:长期不合理节食、胃肠外营养等导致营养缺乏,影响肝脏正常脂肪代谢功能,引发脂肪肝。
4.药物或毒物: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或化学毒物可损伤肝细胞,干扰脂肪代谢过程,诱发脂肪肝。
四、临床表现
多数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性表现;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发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询问
了解饮酒情况、体重变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及用药史等。
(二)体格检查
可能发现肝脏轻度肿大等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部分患者转氨酶(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可出现异常。
2.血脂检查:可见血脂升高,尤其是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水平异常。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脂肪肝筛查的常用方法,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明亮、后场回声衰减等。
2.CT或磁共振成像:能更准确判断肝脏脂肪变程度,CT可见肝脏密度降低,磁共振成像可通过脂肪分数测定等精准评估肝内脂肪含量。
六、治疗原则
酒精性脂肪肝
首要措施是戒酒,同时配合调整饮食(均衡营养,增加优质蛋白、维生素摄入)、适当运动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
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体重为核心,包括:
1.饮食调整: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
2.运动干预: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促进脂肪消耗。
3.基础疾病控制: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时,需积极控制血糖、血脂水平。一般情况下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仅在出现进展性肝病等特殊情况时考虑药物辅助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脂肪肝
与肥胖、不合理饮食及缺乏运动密切相关,需注意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高脂零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鼓励儿童每天进行适量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
孕妇脂肪肝
需警惕妊娠急性脂肪肝等特殊类型,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孕期注意合理营养,避免盲目节食,在医生指导下管理体重。
老年人脂肪肝
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治疗上更注重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损伤的药物,定期监测肝脏相关指标,根据身体状况适度调整运动和饮食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