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非手术治疗有卧床休息、牵引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卧床要注意调整体位和关注症状,牵引按情况调整重量,物理治疗注意适用人群,药物要注意适用年龄和副作用;手术治疗有适应证及方式,适应证依年龄等评估,方式分传统和微创;康复治疗有康复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康复锻炼依年龄选择方式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要保持正确姿势并依人群特点指导。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
对于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床休息是基础的治疗方法。一般建议严格卧床3-4周,之后可佩戴腰围逐渐下地活动。卧床时可以减轻椎间盘所受的压力,缓解疼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时间和方式需适当调整,儿童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因卧床不适而产生抵触情绪;老年患者卧床时要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生活方式方面,卧床期间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适当调整体位。有病史的患者在卧床休息时要密切关注症状变化,若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牵引治疗
牵引治疗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一般采用骨盆牵引,牵引重量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情况调整,通常为体重的1/10-1/7。牵引治疗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有一定效果,但儿童由于脊柱发育尚未成熟,一般不采用牵引治疗;老年患者牵引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避免因牵引不当导致损伤。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牵引前需评估身体状况。
3.物理治疗
包括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超短波等理疗方法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减轻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患者物理治疗的温度和时间要适当调整,儿童皮肤娇嫩,温度不宜过高;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避免烫伤。有皮肤破损、出血倾向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物理治疗。
4.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儿童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糖皮质激素可短期局部注射,如硬膜外注射,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滥用。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经过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出现神经根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的患者;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有所不同,儿童椎间盘突出症相对较少见,若出现相关严重症状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后再决定是否手术。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手术风险更高,需充分沟通。
2.手术方式
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如椎间盘切除术等。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还有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微创手术方式。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要个体化。儿童一般不采用开放性手术;老年患者微创手术可能更具优势,但要考虑其身体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三、康复治疗
1.康复锻炼
症状缓解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锻炼以增强腰背肌力量,预防复发。常见的锻炼方法有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其年龄和身体发育阶段的简单锻炼方式;老年患者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再次损伤。生活方式上,康复锻炼要融入日常生活,长期坚持。有腰椎病史的患者在康复锻炼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和适度。
2.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久坐、久站和弯腰负重等不良姿势。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要根据其生活和工作特点进行指导,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习惯,预防脊柱问题;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座椅等。有椎间盘突出病史的患者要定期进行姿势评估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