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房颤治疗分药物与非药物,药物有控心室率的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及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Ⅰ类、Ⅲ类药;非药物有紧急情况用的电复律、症状性阵发性房颤选的导管消融、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用的左心耳封堵术;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老年患者要谨慎选药评估手术风险,女性患者需关注药物对自身影响及妊娠时权衡,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要戒酒、适度运动、戒烟,有病史人群要针对心衰、脑卒中史等采取相应治疗与监测。
药物治疗
控制心室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来减慢心率,适用于无严重心功能不全等禁忌证的患者,其作用机制是阻断心脏β受体,减少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钙通道拮抗剂(地尔硫等)也可用于控制心室率,通过阻滞心肌细胞的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性,从而减慢心率。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药物:包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等),可阻断心肌细胞的钠通道,减慢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有助于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等),通过阻断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从而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胺碘酮对多种心律失常均有效,且副作用相对较少,但长期使用需注意甲状腺、肺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非药物治疗
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对于药物复律无效或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患者,可考虑电复律。操作时需在适当的麻醉下进行,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导管消融治疗: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通过导管将能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电传导通路,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其成功率在不同患者中有差异,一般来说,对于适合的患者,成功率可达60%-80%左右,但也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
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左心耳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封堵左心耳可有效降低血栓进入体循环导致脑卒中的概率。该手术适用于不适合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或口服抗凝药物有出血高风险的患者。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房颤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心率过低或血压过低可能会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如导管消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手术风险,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耐受能力可能不如年轻患者。
女性患者:女性房颤患者在激素水平等方面与男性有差异。在药物治疗中,某些药物对女性的影响可能需要特别关注,如胺碘酮对女性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可能相对男性更明显,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在妊娠相关的房颤情况中,房颤在妊娠期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药物选择要尽量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必要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
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大量饮酒的房颤患者,需首先建议戒酒,因为酒精是诱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经常剧烈运动的房颤患者,运动时要注意监测心率,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导致房颤发作或加重。如果房颤患者有吸烟习惯,也建议戒烟,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利于房颤的控制。
有病史人群:对于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房颤患者,在治疗心室率时要选择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需谨慎使用,避免进一步加重心功能不全。对于有脑卒中病史或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是关键,要严格按照抗凝治疗的指征和方案进行,如根据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抗凝强度,同时要注意出血风险的评估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