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是起源于皮肤黑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老年相对高发男性略高长期紫外线暴露及有家族史为高危因素早期多有ABCDE特征进展期有溃疡出血转移表现确诊靠皮肤活检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免疫靶向预防需避免紫外线暴露定期自查高危人群加强监测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女性男性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
黑色素瘤是起源于皮肤黑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不同年龄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中,长期紫外线暴露(如频繁日光浴、职业性紫外线接触等)是重要危险因素,有家族黑色素瘤病史者属于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早期黑色素瘤多表现为原有色素痣形态、颜色等改变,具体可归纳为“ABCDE”特征:A(Asymmetry)为不对称,痣的两半不对称;B(Borderirregularity)为边界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呈锯齿状等;C(Colorvariation)为颜色不均匀,包含多种颜色如黑、棕、红、白等;D(Diameter)为直径大于6mm;E(Evolving)为病变进行性变化。进展期黑色素瘤可出现溃疡、出血、转移相关表现,如区域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部位相应症状(如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等)。
三、诊断方法
(一)皮肤活检
是确诊黑色素瘤的金标准,通过切取或钳取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细胞形态、组织学类型等,以判断是否为黑色素瘤及肿瘤分期等。
(二)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可用于评估原发肿瘤局部浸润情况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2.MRI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等转移病灶的检测较敏感。
3.PET-CT检查:有助于发现全身潜在的转移病灶,评估肿瘤负荷。
四、治疗手段
(一)手术治疗
早期黑色素瘤主要依赖手术切除,手术范围根据肿瘤分期而定,如原位黑色素瘤可行局部扩大切除,浸润性黑色素瘤需进行包括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扩大手术。
(二)免疫治疗
如PD-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在晚期黑色素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三)靶向治疗
针对黑色素瘤相关基因突变靶点的药物,如针对BRAF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可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为伴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提供精准治疗方案。
五、预防措施
(一)避免紫外线暴露
日常生活中应使用防晒霜、穿戴防晒衣物(如宽边帽、长袖衣物等),减少在紫外线强烈时段(通常为10:00-16:00)的户外活动,降低皮肤受紫外线损伤风险。
(二)定期皮肤自查
普通人应定期对全身皮肤进行自查,重点关注色素痣变化,若发现符合“ABCDE”特征的病变,及时就医。
(三)高危人群监测
有家族黑色素瘤病史、先天性巨大色素痣等高危人群,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加强皮肤监测,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黑色素瘤相对少见,但婴幼儿期应避免不必要的紫外线照射,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皮肤色素病变情况,若发现皮肤色素痣异常变化,应尽早就诊,因其发病可能与先天性因素等相关,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二)老年人
老年人群皮肤机能减退,对皮肤病变的察觉可能不够敏锐,应更加关注自身皮肤变化,一旦发现皮肤色素痣或新出现的皮肤肿物有异常表现,及时前往皮肤科就诊,由于老年人体质等因素,治疗需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
(三)女性
女性乳房等特殊部位也可能发生黑色素瘤,需留意这些部位皮肤色素病变情况,若有异常及时检查,因女性生理特点及特殊部位解剖结构,诊断和治疗需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四)男性
男性应关注自身皮肤常见部位的色素变化,尤其从事户外工作长期紫外线暴露者,更需加强皮肤监测,其发病后治疗需结合个体整体健康状况制定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