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相关的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其他原因的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意外事件等,其中冠心病约占八成且中老年人、男性、有相关病史者易患,心肌病有遗传倾向,心脏瓣膜病随病情进展风险增加,心室颤动可由多种因素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可致泵血下降,电解质紊乱中老人易发生,用药需遵医嘱防中毒,意外事件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遭遇。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心血管疾病相关原因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使得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坏死、心律失常等,是导致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之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约80%的心脏骤停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就可能引发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相对更易因冠心病出现心脏骤停。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性激素等因素有关,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冠心病发生风险增加,心脏骤停风险也相应升高。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则是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可能导致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从而引发心脏骤停。一些遗传性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往往有家族遗传倾向,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需重点关注。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罹患心肌病进而出现心脏骤停。
心脏瓣膜病: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会使心脏射血阻力增加,左心室肥厚,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增加心脏骤停的发生几率。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瓣膜病变较为常见,在风湿热高发地区或有风湿热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出现,年龄方面无特定限制,但患病后随着病情进展,心脏骤停风险逐渐增加。
心律失常相关原因
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肌发生无序的颤动,完全丧失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功能。许多心脏基础疾病可引发心室颤动,如急性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等。在生活方式方面,过度疲劳、大量饮酒、吸烟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增加心室颤动及心脏骤停的风险。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更应避免上述不良生活方式。
室性心动过速: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若不及时终止,可进展为心室颤动,引发心脏骤停。一些先天性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容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导致心脏骤停,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能被发现。
其他原因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从而导致心脏骤停。高钾血症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也可能引起心脏骤停。例如,长期腹泻、呕吐的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相关的心脏骤停。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过量或中毒可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导致心脏骤停。例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在用药方面,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人群,如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药物浓度,避免药物过量中毒导致心脏骤停。
意外事件:如严重的创伤、溺水、触电等,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心脏骤停。创伤导致大量失血、疼痛刺激等可能引起心脏骤停;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导致缺氧,进而影响心脏功能;触电时,电流通过人体干扰心脏的电活动,可立即导致心脏骤停。不同年龄和人群都可能遭遇意外事件导致心脏骤停,例如儿童溺水风险相对较高,在水边活动时需特别注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