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8
4693次浏览
缺血性结肠炎可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和出血型三型,各型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各异,严重者可致肠穿孔、休克,需及时就医。
根据缺血性结肠炎的不同类型,可分为以下三型:
1.一过型:
此型最常见,占所有IBD的1%~3%,占缺血性结肠炎的40%~50%。
患者多为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常常因患有其他系统疾病而服用多种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便血,常伴有里急后重。
体格检查可发现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关键,可发现病变多累及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溃疡形成,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
病理检查显示肠黏膜固有层血管内有血栓形成。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停用可疑药物、禁食、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血管扩张剂、抗凝溶栓等。
2.狭窄型:
占IBD的0.5%~1%,占缺血性结肠炎的10%~20%。
患者多为中青年人,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
体格检查可发现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腹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肠腔狭窄、肠梗阻。
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肠段狭窄,黏膜皱襞破坏,呈铺路石样改变。
病理检查显示肠黏膜固有层纤维组织增生、小血管闭塞。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肠管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扩张肠管、缓解疼痛、控制炎症等。
3.出血型:
占IBD的0.5%~1%,占缺血性结肠炎的10%~20%。
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体格检查可发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
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肠段弥漫性充血、水肿、出血,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
病理检查显示肠黏膜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止血、输血、补液、抗休克等支持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总之,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老年人、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