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8
7882次浏览
小儿中耳炎是常见儿科疾病,可致耳痛、听力下降等,多因咽鼓管短、平、宽,抵抗力差,擤鼻涕方法不正确,游泳时耳部保护不当,喂奶姿势不当等引起。其症状有耳痛、听力下降、耳鸣、流脓、全身症状等。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局部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等。预防方法有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喂奶时抱起小儿、避免平卧喂奶、避免用力擤鼻涕、游泳时注意耳部保护、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等。
小儿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可导致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以下是关于小儿中耳炎的一些信息:
一、病因
1.咽鼓管短、宽、平直,呈水平位,故鼻咽部的感染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2.小儿机体抵抗力差,如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患全身慢性疾病等,均易引发中耳炎。
3.擤鼻涕方法不正确,如捏住双侧鼻孔用力擤鼻涕,可导致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4.游泳时不注意耳部保护,如跳水、呛水等,可使污水进入外耳道,浸泡或刺激外耳道皮肤,导致感染。
5.喂奶姿势不当,如平卧喂奶,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二、症状
1.耳痛:是中耳炎的常见症状,多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
2.听力下降:中耳炎可导致传音结构障碍,使患儿听力下降,出现听力减退、自听增强等症状。
3.耳鸣:部分患儿可出现低调间歇性耳鸣,多与耳痛同时存在。
4.流脓:鼓膜穿孔后,耳道内会有脓液流出,初期为脓血样,后期则为脓性分泌物。
5.全身症状:小儿可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体温多在38℃左右。
三、治疗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保持鼻腔通畅。
2.局部治疗: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可有效控制感染。鼓膜穿孔后,可先用双氧水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再滴入抗生素滴耳液。
3.对症治疗:疼痛剧烈者可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发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4.手术治疗:对于中耳乳突炎、鼓膜穿孔较大且不易愈合者,可进行鼓室成形术等手术治疗。
四、预防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避免病菌侵入中耳。
2.喂奶时应将小儿抱起,避免平卧喂奶。
3.避免用力擤鼻涕,可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另一侧鼻涕。
4.游泳时应注意耳部保护,可佩戴耳塞、游泳帽等。
5.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水进入外耳道。
总之,小儿中耳炎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家长应加强对小儿的护理,注意耳部卫生,预防感染。如发现小儿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