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9
9714次浏览
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螨媒、垂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典型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其分泌物污染的空气、食物、水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传播,还可通过螨媒、垂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具体分析:
发热:体温多在39~40℃之间,热程多数为3~7天,重型患者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
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
三痛:头痛、腰痛及眼眶痛。
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点,常见于腋下、胸背部。重症患者可出现鼻出血、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多脏器出血。
其他:皮肤黏膜充血、水肿,眼结膜水肿,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死于尿毒症、脑出血、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需要注意的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热,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接触史和症状。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防止鼠咬伤;注意食品和饮用水卫生;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等。如果在流行地区生活或工作,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