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9
1999次浏览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和虫媒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五期经过,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预防可采取灭鼠、灭螨、疫苗接种等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病原学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负性单链RNA病毒。根据其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20个以上血清型,但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有5型,即I型汉滩病毒、Ⅱ型汉城病毒、Ⅲ型普马拉病毒、Ⅳ型希望山病毒和Ⅴ型汉城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为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手及口腔黏膜或破损的皮肤而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分泌物而感染。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革螨或恙螨可能作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者罕见。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隐性感染率较高,一般在黑线姬鼠为1年1次高峰,姬鼠为1.5年1次高峰。黑线姬鼠主要在农村,林区传播,姬鼠主要在城市传播。本病流行范围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三、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类似于感冒。
2.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发冷、心慌、气短等。
3.少尿期:主要表现为尿少、尿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
4.多尿期:主要表现为尿量增多、口渴、恶心、呕吐等。
5.恢复期:主要表现为体力恢复、精神恢复等。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3.血液生化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4.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
5.病原学检查:可取血、尿、便等标本,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汉坦病毒抗原或抗体。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或有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等表现者。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血清汉坦病毒抗体IgM阳性,或双份血清汉坦病毒抗体IgG阳转,或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或抗原。
六、鉴别诊断
1.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头痛、全身关节痛等症状与流行性出血热相似,但上呼吸道感染多有鼻塞、流涕、咳嗽等卡他症状,无出血和肾损害。
2.急性胃肠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与流行性出血热相似,但急性胃肠炎多有不洁饮食史,无发热和出血倾向。
3.细菌性痢疾: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状与流行性出血热相似,但细菌性痢疾多有里急后重感,粪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
4.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热、血尿、蛋白尿等症状与流行性出血热相似,但急性肾小球肾炎多有前驱感染史,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七、治疗
1.发热期: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液体疗法,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中毒症状重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
2.低血压休克期:补充血容量,迅速纠正休克,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利尿,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3.少尿期: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多尿期: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定期复查肾功能。
八、预防
1.灭鼠、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可采用各种方法灭鼠,如放置鼠夹、毒饵、粘鼠板等。同时要注意防止鼠类进入室内。
2.灭螨、防螨: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消毒,勤换衣服,勤晒被褥。避免在草地上坐卧,防止螨类叮咬。
3.疫苗接种: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可在流行前1个月接种。
4.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
5.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总之,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防可控。只要我们加强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