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9
2804次浏览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儿童和青壮年居多,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和青壮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最多。
持续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7~14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部不适,多有腹胀、便秘等症状。部分患者以腹泻为主。
全身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
心血管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玫瑰疹:于病程第7~14天,部分患者在胸、腹、肩背等部位的皮肤分批出现直径2~4mm的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一般在10个以下,多在2~4个,消退后可出现短暂色素沉着。
肝脾肿大:多数患者脾脏肿大,质软有压痛;部分患者肝脏肿大,质软有压痛,并发中毒性肝炎时,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可明显升高。
其他:部分患者尚可出现咳嗽、咳痰、尿频、尿急等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血培养:病程第1周即可阳性,第2周后阳性率迅速下降,故在病程第1周应每周采血培养1次,以后每周采血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可除外伤寒。
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A”、“B”、“C”型凝集效价恢复期分别升高4倍以上者,可明确诊断。
并发症:
肠出血:是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病程第2~3周,出血量多少不一,多为间歇性出血。
肠穿孔:是伤寒的严重并发症,多发生于病程的第2~3周,穿孔多发生于回肠末段,为溃疡的直接蔓延所致。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伤寒的诊断并不困难。肥达反应阳性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也不能排除伤寒。确诊有赖于血培养或骨髓培养检出伤寒杆菌。
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病原治疗: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亦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
对症治疗: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腹痛者可给予阿托品等解痉药物,便秘者可给予开塞露或灌肠等。
预防:
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隔离期应至体温正常后15天或停药后5天。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做好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15天,可给予磺胺嘧啶或复方磺胺甲噁唑进行预防。
特殊人群中,儿童伤寒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起病急,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胃肠道症状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老年伤寒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缺乏典型的热型,易并发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并发症;孕妇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成人相似,但并发症较多,尤其是流产、早产、死胎等发生率较高。
总之,伤寒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治愈。同时,加强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