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9
8371次浏览
外耳道疖肿是由于外耳道皮肤损伤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可引起耳部疼痛、红肿、听力下降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切开引流、使用抗生素等,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挖耳、保持外耳道清洁等。
外耳道疖肿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通常发生在外耳道软骨部,是由于外耳道皮肤损伤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以下是关于外耳道疖肿的一些详细信息:
1.病因:
外耳道皮肤损伤:如挖耳、游泳时外耳道进水、外耳道异物等,可导致外耳道皮肤受损,细菌趁机而入,引发感染。
细菌感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也可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
其他因素:糖尿病、贫血、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低下等也可增加外耳道疖肿的发病风险。
2.症状:
耳部疼痛:是外耳道疖肿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剧烈的跳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重。
耳部红肿:疖肿形成后,外耳道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严重时可累及整个耳廓。
听力下降:如果疖肿较大,可能会堵塞外耳道,导致听力下降。
全身症状:在疖肿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3.诊断: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耳部检查,观察外耳道皮肤有无红肿、疖肿形成,以及鼓膜有无穿孔等。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
如果疖肿较大,医生可能会进行超声检查,以了解疖肿的深度和范围。
4.治疗:
早期未形成疖肿时,可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
疖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排出脓液。
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以控制感染。
全身应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阿莫西林等,对于症状严重或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
疼痛剧烈时,可口服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5.预防:
避免挖耳,保持外耳道清洁。
游泳时注意保护耳朵,避免外耳道进水。
积极治疗糖尿病、贫血等基础疾病,提高免疫力。
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保持耳部通风良好。
总之,外耳道疖肿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起外耳道炎、中耳炎等并发症。因此,如果出现耳部疼痛、红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