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3
4638次浏览
脑动脉血管瘤介入治疗术前需全面评估,包括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术后需密切监护、卧床休息、抗凝治疗、饮食指导和出院指导等,注意事项包括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和按时服药等。
脑动脉血管瘤是一种潜在致死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脑动脉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治疗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插入一根细导管,在X线透视引导下将微导管插入脑动脉血管瘤,然后将栓塞材料注入动脉瘤内,以闭塞动脉瘤颈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等。因此,在进行介入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术前评估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史、过敏史等。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药物使用情况,以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2.神经系统检查
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意识状态、瞳孔、运动、感觉、反射等,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3.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了解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
(2)头部MRI:可用于评估脑动脉瘤的血管结构和周围脑组织情况。
(3)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4.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型: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为手术输血做好准备。
(2)凝血功能: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防止术中出血。
(3)肝肾功能: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二、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方法、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术前禁食6~8小时,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
(3)术前排空大小便,保持舒适体位。
2.器械准备
(1)介入治疗器械:包括导管、导丝、微导管、栓塞材料等。
(2)手术设备:如X线机、造影机、监护仪等。
(3)急救药品:如多巴胺、阿托品、肾上腺素等。
三、手术过程
1.穿刺插管
在局麻下,通过股动脉插入导管,将导管送至主动脉弓,然后再依次选择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直至到达动脉瘤所在的部位。
2.造影
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在X线透视下观察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确定栓塞的部位和范围。
3.微导管插入
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内,微导管的头端应位于动脉瘤的颈部。
4.栓塞材料注入
将栓塞材料注入动脉瘤内,直至动脉瘤完全闭塞。常用的栓塞材料包括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
5.造影复查
栓塞完毕后,再次进行造影,观察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有无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四、术后处理
1.监护
术后将患者送入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护,包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等。
2.卧床休息
术后需卧床休息24小时,穿刺侧下肢制动12小时,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3.抗凝治疗
术后需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4.饮食
术后禁食6小时,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普食。
5.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等。
五、注意事项
1.介入治疗前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免增加术中出血风险。
2.介入治疗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术后需卧床休息,穿刺侧下肢制动,避免剧烈运动和咳嗽、打喷嚏等,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4.术后需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血管造影,以了解治疗效果和有无并发症发生。
5.患者如有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总之,脑动脉血管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在进行介入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术后需要密切观察和处理,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