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4
6839次浏览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吸入、消化道和母婴传播,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主要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宿主动物排泄物或分泌物的气溶胶、被感染动物咬伤、直接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表面以及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症状。
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5期:
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腰痛、咽痛、流涕、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可达39℃~40℃。此期一般持续3~7天。
2.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发冷、心慌、气促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此期一般持续1~3天。
3.少尿期:主要表现为尿少或无尿、水肿、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此期一般持续2~5天。
4.多尿期:主要表现为尿量增多、水肿减轻、血压恢复正常等症状,但仍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此期一般持续1~2周。
5.恢复期:主要表现为体力逐渐恢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等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后遗症。此期一般持续1~3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头痛等不典型症状,容易误诊。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接触史和旅行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在流行季节,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避免食用被鼠类污染的食物和水,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期灭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