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3273次浏览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虫媒传播等,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特征有明显季节性,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肾损害等,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灭鼠、防鼠、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下是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一些重要信息:
1.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等。
2.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可经口腔或胃肠黏膜而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分泌物等,可经破损皮肤或黏膜而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革螨或恙螨有传播作用。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至5月为高峰。
5.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可达39℃至40℃,热程多为3至7天。
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毛细血管损害:可有皮肤、黏膜和各脏器出血。
肾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6.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7.治疗:
发热期: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防止DIC和肾功能衰竭。
少尿期: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多尿期: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继发感染。
恢复期: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8.预防:
灭鼠、防鼠:加强环境治理,减少鼠类栖息和繁殖场所。
疫苗接种: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个人防护: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不吃生冷食物,野外作业时注意个人防护。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活动史和接触史。同时,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做好预防工作,是减少本病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