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8213次浏览
根据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应同时具备流行病学史、症状和体征,确诊病例除疑似病例要求外,还需满足血常规、尿常规和血清学检查中的一项。同时,需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根据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回答如下:
1.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鼠接触史。
症状: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颜面、颈部和上胸部潮红。
体征:上腭、腋下、胸背部有出血点,酒醉貌。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尤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尿常规:蛋白尿。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发病后第2周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病例分类:
轻型: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皮肤、黏膜出血点少,尿蛋白(+)。
中型: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皮肤、黏膜出血点较多,尿蛋白(+++)。
重型:体温≥40℃,中毒症状及渗出征严重,皮肤、黏膜大片瘀斑,尿蛋白(++++)。
危重型:出现休克、重要脏器出血。
3.鉴别诊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蜱虫叮咬史,发热,血小板减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多有蛋白尿,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
急性肾小球肾炎:有前驱感染,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其他:感染性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需注意鉴别。
关键信息: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等症状。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灭鼠和防鼠,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