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5474次浏览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和虫媒传播,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预防关键是灭鼠和防鼠,接种疫苗可预防。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汉坦病毒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播给人类:
1.呼吸道传播: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能通过呼吸道吸入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黏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分泌物,可直接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螨类可能作为出血热病毒的传播媒介。
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症状,具体表现因感染类型而异。典型病例具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重症患者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
预防出血热的关键是灭鼠和防鼠,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果接触过可疑污染物,应及时彻底清洗双手。此外,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对于高危人群,如接触过鼠类或其污染物的人员,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
总之,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对于保护个人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