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0-24
1356次浏览
耳瘘为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可发生于耳轮、耳屏、耳垂甚至整个耳廓,挤压瘘口周围可有皮脂样物溢出,感染时可形成脓肿,无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治疗,感染时应进行抗感染治疗,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再行瘘管切除术。
耳瘘又称先天性瘘管,为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可发生于耳轮、耳屏、耳垂甚至整个耳廓。瘘管开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另一端为盲管,深浅、长短不一,可呈分枝状。管腔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挤压瘘口周围可有少许白色皮脂样物溢出,感染时可形成脓肿。
耳瘘一般无症状,按压时可有少许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自瘘口溢出,感染时局部可红肿疼痛,甚至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瘘管。
无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治疗,若继发感染,则应进行抗感染治疗,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再行瘘管切除术。
手术一般在局麻下进行,沿瘘口边缘作梭形切口,切除瘘管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最后分层缝合。术后需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对于耳瘘患者,应避免挤压瘘口,以免感染扩散。若发现瘘口周围有红肿、疼痛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此外,耳瘘患者在进行耳部美容手术时,应告知医生病情,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总之,耳瘘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若无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若继发感染,则应进行抗感染治疗,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再行瘘管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