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4867次浏览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以儿童为高发人群,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皮疹等,可引起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
猩红热是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猩红热的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患者在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鼻咽部分泌物中均有大量细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此外,恢复期的患者也可能成为带菌者,带菌者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细菌,传染期一般为1周左右,但也可长达2周。
人群普遍对猩红热易感,尤以5-15岁儿童为高发人群。感染后可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但不同型别的链球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反复发生。
猩红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称为猩红热后变态反应性疾病。
猩红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可发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一般疗程为7天。
猩红热的预防主要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对猩红热患者要进行隔离,隔离至咽拭子培养转阴。患者用过的所有物品应煮沸消毒或阳光下暴晒。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对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使用青霉素。
总之,猩红热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猩红热的预后非常重要。预防猩红热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清洁,提高人群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