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4
5271次浏览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5%-20%。女性多于男性,且有家族遗传倾向。由于胚胎时期原始房间隔在发生、吸收和融合时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根据房间隔缺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和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和部位,缺损较小者可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缺损较大者可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达房间隔缺损部位,进行封堵治疗;手术治疗是通过开胸手术将房间隔缺损修补。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缺损大小、部位、症状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无明显症状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可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缺损的变化情况;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预防感染,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房间隔缺损患者的预后与缺损的大小、部位、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缺损较小、无明显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好;缺损较大、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