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01
9184次浏览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骨骼畸形、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关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一些重要信息。
一、病因
1.细菌感染
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骨骼,引起骨髓炎。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
2.感染途径
(1)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皮肤感染、扁桃体炎等)释放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
(2)创伤性感染:骨折、手术或其他创伤导致细菌直接进入骨骼。
(3)临近感染蔓延:附近的感染病灶(如蜂窝织炎、脓肿等)通过蔓延累及骨骼。
二、症状
1.全身症状
(1)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
(2)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
2.局部症状
(1)疼痛:患肢疼痛剧烈,呈持续性,活动时加重。
(2)肿胀:受累部位肿胀、发红,皮温升高。
(3)功能障碍:患儿不愿活动患肢,出现跛行。
(4)脓肿形成:若病情进展,可在骨骼表面形成脓肿,波动感明显。
三、诊断
1.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等改变。
(2)CT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脓肿。
(3)磁共振成像(MRI):对骨髓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3.骨髓穿刺活检
可明确诊断,并确定细菌类型。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1)休息:患肢制动,避免活动加重病情。
(2)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3)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退热药物,疼痛剧烈时给予止痛药物。
2.药物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静脉输注,疗程一般为4~6周。
(2)手术治疗:对于形成脓肿的患者,需进行切开引流术;对于有死骨形成的患者,需进行病灶清除术。
五、预防
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2.及时治疗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疖肿等。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4.创伤后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总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您或您的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