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5
4660次浏览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长骨的干骺端,以下是关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介绍:
1.好发部位:儿童长骨的干骺端,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为多见,其次为肱骨与桡骨。
2.病因: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骨骼,好发于儿童,这与儿童骨骺板附近的毛细血管网丰富、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停留有关。
外伤后感染:开放性骨折或火器伤后,伤口被细菌污染,可导致感染。
医源性感染:经手术或注射途径发生的感染,如髓内钉固定、关节置换术等。
3.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儿童可有惊厥。此外,患儿还会出现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烦躁不安等全身中毒症状。
局部症状:患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早期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以后疼痛逐渐加剧,呈搏动性剧痛。浅表的静脉炎可使患肢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当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时,疼痛反而减轻,但局部肿胀更加明显。
脓肿形成:由于骨髓内压力增高,脓液经哈弗氏管突破干骺端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骨膜下脓肿张力高,疼痛剧烈,当骨膜被掀起时,可在骨膜下形成脓肿的小房。脓肿穿破骨膜后,可形成软组织深部脓肿。
病理骨折:由于骨膜掀起和肌肉痉挛,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关节挛缩:由于疼痛和肌肉痉挛,患肢常处于屈曲畸形位,时间过长可导致关节挛缩。
4.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血培养:有寒战、高热时应做血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菌。
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后2周左右X线摄片才显示骨质改变。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确定病变范围。
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5.治疗:
全身治疗:包括休息、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等。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局部治疗:用石膏托或皮肤牵引患肢,以防止关节挛缩畸形。
药物治疗:早期使用有效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手术治疗:有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以免脓液自行穿破形成窦道。对于已经形成窦道的患者,应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无效腔。
6.预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慢性骨髓炎,使治疗更加困难。
少数患者可因感染扩散,引起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7.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开放性骨折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