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5454次浏览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鹅口疮不能自愈,需要及时治疗。
新生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的口腔、皮肤、肠道等处都有存在,当婴儿营养不良、身体衰弱,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时,会使口腔内的菌群失调,白色念珠菌趁机大量繁殖,导致鹅口疮。
鹅口疮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初起时,黏膜充血、水肿,口内有灼热、干燥、刺激等症状。继之出现白色斑膜,呈点状或片状分布,如凝乳块样,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擦拭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并可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无全身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鹅口疮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婴儿的进食和睡眠,甚至可能会蔓延到食管、气管等部位,引起念珠菌食管炎、肺炎等并发症。
治疗新生儿鹅口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般治疗:注意口腔卫生,喂奶前后用温水清洗口腔,避免使用不洁的乳头、奶瓶等。
2.药物治疗:可使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然后涂抹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
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营养不良、停用广谱抗生素等。
需要注意的是,鹅口疮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预防。家长应注意婴儿的口腔卫生,定期对婴儿的玩具、奶瓶等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注意婴儿的营养均衡,增强婴儿的抵抗力。
总之,新生儿鹅口疮不能自愈,需要及时治疗。如果家长发现婴儿有鹅口疮的症状,应及时带婴儿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