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5644次浏览
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内镜检查是诊断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首选方法。以下是关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一些基本知识:
1.病因:
严重的疾病:如严重的感染、严重的创伤、大手术、休克等。
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应激:如严重的精神紧张、大的情绪波动等。
乙醇:大量饮酒或长期饮酒。
其他:如严重的肝功能不全、胃十二指肠血管畸形等。
2.临床表现:
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呕血、黑便,出血量多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3.诊断:
内镜检查:是诊断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首选方法,可直观地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指标,判断失血程度。
其他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等,了解全身情况。
4.治疗:
去除病因:如停用可疑药物、治疗严重的疾病等。
抑酸治疗: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促进胃黏膜修复。
止血治疗:根据出血情况,选择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止血等方法。
支持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5.预防:
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创伤等应激因素。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
饮食应规律,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总之,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积极预防,一旦出现上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