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3074次浏览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以下是根据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特点,为你提供的护理建议:
1.立即去除休克原因
因大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尽快止血;因创伤骨折所致的休克,应简单固定后再转运;因过敏引起的休克,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2.迅速补充血容量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
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输液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有无输液反应等。
3.保持呼吸道通畅
休克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应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吸氧,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4.采取休克体位
患者取平卧位或中凹卧位,抬高头胸部20°~30°,抬高下肢约30°。
这样可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脑血流量。
5.注意保暖
休克患者的末梢循环差,容易出现畏寒、寒战等症状。
应注意保暖,加盖棉被或毛毯,但要避免对患者进行热敷,以免影响体表散热。
6.心理护理
休克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关心、安慰患者,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
7.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变化,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
注意观察皮肤色泽、温度、湿度等情况,判断休克是否纠正。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为补充液体量提供依据。
8.疼痛护理
剧烈的疼痛会加重休克症状,应及时给予止痛治疗。
对于创伤性疼痛,可给予镇痛药;对于腹痛,可给予解痉药等。
9.药物治疗护理
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等,注意药物的浓度、速度和副作用。
输液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10.预防感染
休克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应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11.康复护理
休克患者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量,促进康复。
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训练,预防肺部感染。
总之,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需要全面、细致、及时、准确。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