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0
1818次浏览
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受损,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或低渗尿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以下是关于中枢性尿崩症的一些信息:
1.病因:
获得性因素:下丘脑或垂体的各种病变,如肿瘤、外伤、感染、血管病变等,均可导致ADH神经元受损或分泌减少。
特发性因素:原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2.临床表现:
多尿:尿量明显增多,一般超过2500ml/d。
烦渴:频繁口渴,饮水量明显增加。
多饮:尽管大量饮水,但仍无法缓解口渴症状。
低比重尿或低渗尿:尿比重低于1.005,尿渗透压低于200mmol/L。
3.诊断:
禁水加压素试验:通过检测禁水前后的尿量和尿渗透压,判断ADH分泌功能。
其他检查:如头颅MRI等,用于排除下丘脑或垂体的其他病变。
4.治疗:
替代治疗:补充ADH,常用药物为去氨加压素。
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等。
5.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用药维持。
对于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预后相对较好。
需要注意的是,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如果出现多尿、烦渴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对于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功能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尿量和尿比重,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尿崩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