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5
6614次浏览
文章总结如下:
1.病原菌
常见的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母亲在孕期患有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吸入或吞下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或血液。
产后感染:与新生儿密切接触的人员患有感染性疾病,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感染新生儿。
3.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精神萎靡、吃奶差、哭声减弱、发热或体温不升。
随后可能出现尖叫、抽搐、角弓反张、前囟饱满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4.诊断
腰椎穿刺检查: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和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头颅超声等,可协助诊断并评估病情。
5.治疗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疗程通常为2-3周。
对症治疗:包括降温、止痉、脱水等,以缓解症状。
支持治疗: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6.预防
产前: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性疾病。
产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感染机会。
产后:加强新生儿护理,避免与感染患者接触。
对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以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