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1
9769次浏览
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抗利尿激素(AVP)分泌不足或缺乏,或肾脏对AVP不敏感,从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下是中枢性尿崩症的常见病因:
1.特发性:原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自身免疫性脑炎:抗利尿激素神经元自身抗体可导致中枢性尿崩症。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累及下丘脑-垂体,引起尿崩症。
2.下丘脑-垂体的各种病变:
肿瘤:如颅咽管瘤、松果体瘤、胶质瘤等,可压迫或破坏下丘脑-垂体,导致AVP分泌减少。
创伤:如头部外伤、手术等,可损伤下丘脑或垂体,影响AVP的合成和释放。
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可引起下丘脑-垂体炎,导致AVP分泌不足。
其他:如肉芽肿、血管病变等也可累及下丘脑-垂体,引起尿崩症。
3.药物:某些药物可影响AVP的释放或作用,导致尿崩症。
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等。
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多虑平等。
其他:如长春新碱、卡马西平等。
4.其他:
渗透压感受器病变:如家族性中枢性尿崩症。
基因突变:如AVP基因突变、AVP受体基因突变等。
其他:如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可影响AVP的分泌。
需要注意的是,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较为复杂,部分病因可能不明确。对于出现多饮、多尿、烦渴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对于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尿量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