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1
8513次浏览
小儿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全世界约2亿人罹患此病。下面将从蚕豆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临床表现:
急性血管内溶血:起病急骤,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2天内发生溶血,最短者只有数小时,最长者可相隔9天。如因吸入花粉而发病者,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出现。潜伏期的长短与症状的轻重无关。
贫血:轻重不一,一般贫血程度常与溶血程度平行。
黄疸:巩膜轻度黄染,在溶血性贫血出现之前,一般不易察觉,但在疾病高峰期,可出现皮肤与黏膜黄染,且黄染通常于1-2天后达到高峰。
肝脾肿大: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质地软,表面光滑。
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酱油色尿、发热、寒战、腰痛、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及腰背部疼痛等症状。
2.发病机制:
G6PD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发生溶血。
3.诊断:
有进食新鲜蚕豆、接触樟脑丸等诱因。
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表现,如黄疸、贫血、酱油色尿等。
实验室检查: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活性测定等。
4.治疗:
去除诱因:立即停止食用可疑的蚕豆或接触樟脑丸等。
纠正贫血:根据贫血程度,可采用输血或补充铁剂等方法。
控制溶血: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对症治疗:如出现高热、休克等并发症,需进行相应的治疗。
5.预防:
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樟脑丸等物品应妥善保存,避免接触。
患者及其家属应了解本病的特点,一旦发病,及时就医。
婚前检查和产前诊断有助于G6PD缺乏症的检出和预防。
总之,小儿蚕豆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家长应加强对患儿的护理,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