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5
3543次浏览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病。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房间隔缺损的相关信息。
房间隔缺损是由于在胎儿发育时期,原始房间隔在发生吸收和融合时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女性多见。房间隔缺损根据缺损的部位分为中央型、下腔型、上腔型和混合型,其中中央型最为常见。
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与缺损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小型缺损可无明显症状,一般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而确诊。大型缺损者,由于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会出现左向右分流增加,从而引起体循环血量减少,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体力活动后气促、乏力等。当出现右向左分流时,会出现发绀,即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尤其在口唇、指(趾)甲床等部位最为明显。
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分流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
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股静脉将封堵器送达房间隔缺损部位,进行封堵治疗。手术治疗是在胸部正中切口,打开心包,直视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对于房间隔缺损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缺损大小、症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一般来说,缺损直径小于5mm的房间隔缺损多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大于8mm的房间隔缺损一般不会自然闭合。对于有症状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应尽早进行治疗。
房间隔缺损患儿在手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感染。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脏功能恢复情况。
总之,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